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企业
商城
县域
读报
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财经 >

聊城高铁新区形象标志(LOGO)揭晓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4-21 15:32:05
A+A-
分享

210810230900.jpg

本报讯(记者 张英东)近期,经过10天的网络投票和专家组的严格评审,聊城高铁新区形象标志(LOGO)正式确定。

新形象、新活力、新未来。“形象标志(LOGO)是一个城市文化和精神的直观展示,是城市品牌的形象代表,是城市的识别符号。”聊城市政府副秘书长、聊城高铁新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郭志刚介绍,聊城高铁新区发展服务中心邀请知名策划设计团队,为新区设计城市形象标志(LOGO),经专家团队多轮评选,最终三组形象标志(LOGO)方案脱颖而出。

三组形象标志(LOGO)的设计方案,着眼于传承历史文化,突出聊城地域特色,打造充满智慧、生态、活力的高铁新区品牌形象。在形象标志(LOGO)的主色及辅助色、设计元素提取方面,设计者结合聊城高铁新区智慧之城、生态之城、活力之城的发展定位及江北水城的地域特色,最终确定主色为智慧蓝、生态绿、活力橙和水城青,辅助色为高铁黑、睿智紫、欢快橙和清新绿,品牌设计元素为江北水城、光岳楼、东昌湖、荷花、凤凰之城、喜鹊、未来城市和高铁新城。

三组形象标志(LOGO)设计方案确定后,3月7日至17日,聊城高铁新区发展服务中心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聊城高铁新区”上,发起了为期10天的网络投票,共收获5740名网友的投票支持。其中,最终确定的这组形象标志(LOGO)得票数为2707票。

一座新城,一个梦想。聊城高铁新区地处聊城西部核心区域,其规划范围东至京九铁路、西至郑济高铁、南至松桂大街、北至聊堂路,核心区面积约为27平方公里。自聊城高铁新区建设启动以来,我市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加快打造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新区。

这将是一座智慧之城。我市全力推进聊城市智慧新区示范项目,主要建设聊城高铁新区智能决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大数据中心、智慧道路、智慧交通、智慧管廊、智慧消防、智慧警务、智慧环保、智慧水务、产业经济运行平台等。

这将是一座生态之城。在聊城高铁新区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规划先行,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合理规划片区内城市发展空间,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事故性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综合评价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合理开发规模。

这将是一座活力之城。我市紧紧围绕冀鲁豫区域总部基地、山东技术转移集聚区、聊城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发展定位,明确高铁新区核心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生产服务、生命健康、文化旅游四大产业,辐射带动186平方公里高铁新区全域,在核心区外围发展智能制造、食品制造、养生养老、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枢纽支持型产业。

“形象标志(LOGO)的发布,充分昭示了高铁新城的亮相与崛起。”郭志刚说,未来,聊城高铁新区将充分依托高铁引擎力量及区域发展动力,兼顾老城区提升诉求,将逐步成为带动聊城发展、实现新老共荣的核心片区,全力打造高质量现代化产业新城。

相关新闻:

城西望 向未来——智慧、生态、活力的聊城高铁新区呼之欲出

210811210811.jpg

高铁新区规划效果图

■ 张英东

春晖如金,映照水城大地;河湖秀美,旖旎古城风光。智慧控制、生态宜居、活力四射的聊城高铁新区呼之欲出,绽放耀眼光芒。

4月20日,笔者从聊城高铁新区发展服务中心获悉,高铁新区的城市控制性规划已经初步完成,一座高品质、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正式“布局落子”。

昔日的聊城,“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让聊城成为一颗璀璨的“两河明珠”。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如今,随着京九高铁、济郑高铁、雄商高铁以及聊城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聊邯长高铁的推进,高铁新区作为聊城的交通核心区域,将成为山东产业在国内大循环格局中西向占领内陆市场、北向融入京津冀、南向联系苏浙粤的重要枢纽。

一张蓝图已绘就,一座新城正崛起。“我们要力争‘一年全面起势、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初具规模’。”聊城市政府副秘书长、聊城高铁新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郭志刚表示,站在新的高起点上,聊城高铁新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向着建设魅力宜居水城、活力枢纽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进。

城市定位立足高远

聊城,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徒骇河、大运河孕育了这座水上古城。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聊城高铁新区即将拔地而起。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聊城高铁新区将魅力宜居水城、活力枢纽城市作为建设总目标,将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城市、缔造幸福的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作为建设分目标,搭建创新、生态、韧性的城市骨架,建设中国北方最具“水城”特色的明星城市。

——建设魅力宜居水城。聊城有着水城特色得天独厚、自然禀赋张力迸发的宜居环境。丰富的河湖森林资源,显著改善的城乡环境,越来越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这是聊城高铁新区赖以仰仗的资源禀赋,也是其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所在。

——建设活力枢纽城市。聊城有着新发展格局下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通达区位。随着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构建和立体交通网的成形,我市日益成为山东产业西向占领内陆市场、北向融入京津冀、南向联系苏浙粤的重要枢纽。作为聊城交通网的核心区,高铁新区的发展势能强劲、发展动力充足。

——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城市。聊城有着传统动能优化提升、新动能日益充盈的产业基础。工业门类齐全、积淀深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势头正劲;农业基础稳固、产品丰富,现代化、品牌化程度大幅提升。承接新动能、建设新动能、发展新动能,聊城高铁新区以“新”定位,空间规划处处体现“新”特色。

——建设缔造幸福的人文城市。聊城有着黄河运河文明交汇、传统时尚气质交融的人文底色。聊城人民深受儒家文化、农耕文化、老区精神和商业文明熏陶,涵养出忠厚仁义、崇文重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优秀品格。这是聊城高铁新区赓续的精神血脉,也是其承载的厚重人文底蕴。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聊城拥有重大战略叠加带来的政策红利、城镇化加速创造的巨大需求、劳动力相对充沛的人口潜力、吸引力与日俱增的营商环境,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放眼全国各地的高铁新城,无一不是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引擎”。聊城高铁新区也必将成为聊城未来发展的动能所在,为建设“六个新聊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产业布局功能完备

科学、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效率生产、高水平管理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聊城高铁新区的总体产业发展布局。

未来,聊城高铁新区将是聊城新兴的商贸办公、商业服务、文教科研、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区。聊城高铁新区以聊城高铁站的建设为契机,吸引高新技术、科研、商贸等功能落位,使之成为聊城中心城区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

结合聊城市对高铁新区的发展定位及自身发展机遇,聊城高铁新区确立了区域、山东省和聊城市三个层面的整体定位。

——区域层面,打造冀鲁豫区域总部基地。聊城高铁新区依托京九高铁、郑济高铁两大高铁主轴带来的巨大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积极引流、驻流,将流量转换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有望实现从枢纽城市到区域总部基地的跃升。

——山东省层面,打造山东数字创新产业集聚区。聊城高铁新区树立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依托高铁1小时接入北京、雄安、郑州、济南和青岛五大中心城市的机遇,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和功能转移,打造面向五大中心城市的支持型城市。

——聊城市层面,打造聊城现代服务业创新试验区。新时期的铁路交通带动了聊城的发展,聊城在高铁的驱动之下,将形成“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聊城向东依托开发区、高新区推进济聊同城,向西依托高铁新区推进枢纽经济区建设,构建城市生活服务新引擎。

结合北京、雄安数字科技资源,以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要求,聊城高铁新区迎来产业承接机遇,构建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数据流“四流合一”综合体,整合物流产业资源,提供“一揽子”物流商贸服务。

无论是文旅体验、艺术教育、文化交流,还是零售体验、商贸展示、数字消费,聊城高铁新区重点发展科创服务、物流商贸和高品质城市服务三大核心产业,延伸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电商物流和科研教育等产业。

交通路网是一座城市的骨架,也是承载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础。聊城高铁新区规划形成“一横两纵”准快速路系统,“五横两纵”主干路系统和“五横五纵”次干路系统,集中建设区内城市道路总长约158公里,城市道路网密度约为8公里/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网的相互贯通和衔接,将实现“宏观、微观”良性循环,让交通管理变得更加智慧。

生态宜居绿色低碳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何塑造复合型生态空间,从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聊城高铁新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着力构建韧性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低碳城市生态发展框架和可持续生态发展框架。

——打造韧性且多元的水系统。聊城高铁新区南部,多条河渠交汇,田园生态基底条件优良;北部规划有多条水体,连通城市水系,构成可持续的生态空间发展框架。

这些水系与古城水系相连,将聊城高铁新区塑造成新北方水城。这是对古城空间特质、江北水城意向的传承与延续,更是对当代聊城人水关系的全新诠释。

——打造复合渗透的绿地系统。聊城高铁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基底,形成三级生态绿廊,交织成网,保证了生态空间的连续性,建立稳定健康的绿地生态系统。

晴朗的日子里,阳光铺满河湖,波光粼粼、浮光跃金。两岸的柳枝迎风飞舞,漫步湖畔栈道,一场与春天的约会回味悠长。

——打造顺应环境的清风廊道。聊城高铁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依托绿廊以及河流形成南北向夏季主风廊,带来凉爽;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北部设置复合防风林带,阻隔冬季北方冷空气,使区域内形成温暖的冬季小气候。

城市发展,公益先行。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各类配套设施,是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重点。

聊城高铁新区结合自身实际,促进居住与就业适度平衡,强化土地复合开发和混合利用,规划增加三类商住混合用地。

合理构建城市生活圈。分级配置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中心和街坊中心。

围绕社区中心,配置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中学、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等,规划建设4个15分钟生活圈,每个生活圈服务半径约1公里,服务人口约5万人。

围绕街坊中心,配置小学、幼儿园、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规划27个5—10分钟生活圈,服务半径300—500米,服务人口0.5万—2.5万人。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城西望、向未来,聊城高铁新区正以美丽、智慧、生态、宜居、活力为目标,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己任,绘高楼广厦千万间,点朱红翠绿万千,描纵横大路之交错,摹灯火辉煌以阑珊,齐筑一方崛起,让全市人民共享水城新华篇。

【编辑:任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