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数字报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农业农村 >

东昌府区:田野里的“深度较量” | 乡村文化振兴“十保”“十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

来源:聊城日报  2023-10-18 19:15:59
A+A-
分享

  获奖选手领到复合肥奖品

  ■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10月15日早9时许,灿烂的阳光照进东昌府区闫寺街道辛王村,让深秋的田野上有了明显的暖意。

  村头一片庄稼地里,三辆大型机械一字排开,8名胸前贴有号码牌的“土专家”脱去外衣、摩拳擦掌,准备在这方土地上进行一番“深度较量”。

  这是东昌府区首届“吨半粮”创建小麦耕种技能大赛的现场。比赛中,来自不同乡镇的8名种粮大户、农机手,将驾驶大型机械进行土壤深耕、旋耕、大田小麦播种等三个项目的角逐。比赛由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专家现场打分,并最终决出一、二、三等奖。

  “1号选手黄振强,请立即就位,准备开始土壤深耕项目的比赛。”抓阄确定比赛顺序后,裁判喊着话走向田间。

  农机手黄振强身手敏捷地跳上大型深翻机,坐进驾驶室,机器一声轰鸣,他驾车徐徐前行,沉睡多日的泥土被唤醒,时刻准备在田野上孕育新的希望。

  “嗯,不错,深度达标,不愧是这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农机手……”各位裁判一边将1号标识牌插入土中作标记,一边议论着选手的表现。

  比赛有序进行,围观村民越来越多。

  “快来看,到王伟了,咱离近点,看能学点本事不。”刚刚完成比赛的选手路丙月,一边招呼着同伴,一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田间那台播种机跑过去。

  路丙月来自堂邑镇,这位70岁的老人和庄稼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经历了从“老牛拉车”到科技种田的时代变革。说到科技种田,他深感佩服的一个人,正是此次参赛选手之一、90后“新农人”王伟。

  王伟是东昌府区顺丰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是有名的种粮大户,更是农户心中的大能人。此次比赛的地点就在他承包的千亩农田里,这里也是东昌府区“吨半粮”创建示范方。

  有数据显示,2023年,东昌府区“吨半粮”产能建设完成6万亩,小麦单产751.8公斤,总产量45110吨,贡献率18.43%,全市排名第一。

  当天的比赛中,王伟凭借娴熟高超的技术夺得一等奖。对于其他7名参赛选手而言,这个结果并不意外,不过,最让路丙月等人感兴趣的,还是王伟和他的小伙伴李孟全改良的耕种机械。“这年轻人真能琢磨,买来的机械不趁手,竟然能自己画图纸改装,还申请了专利。看来,我们这些‘老把式’是真的撵不上了。”站在王伟改装的小麦耕种一体机前,路丙月颇为感慨地说。

  面对同行的连声称赞,原本不善言辞的王伟,围着这台播种机详细讲解了自己的改装方案,并针对遇到的新问题,邀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改装后,小麦产量每亩地增加了100公斤,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

  让“田秀才”聚集一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正是此次大赛举办的初衷和目的所在。

  获得二等奖的斗虎屯镇农机手李彦说,虽然从事农机行业多年,但此次来参赛还是大开眼界,尤其是看到王伟发明的小麦自然风干仓之后,更是感受到科技种田的无限力量,“相比收获的奖品,这些超前的农业技术,先进的农业机械以及科技种田的理念,才是我今天比赛的最大收获。”

  “来来来,老伙计,帮我拍张照片,我也发个朋友圈,显摆显摆……”获奖后,黄振强大笑着抱起一袋复合肥,呼喊着李孟全给自己拍照留念。那袋复合肥上,一个大大的“奖”字分外显眼。在他们身后,王伟间作种植的850亩玉米大豆,也到了丰收的时候。

编辑:顾杨洋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