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农业农村 >

4.7万亩老旧大棚改出“科技范” 莘县“棚二代”种上智能“五代棚”

来源:聊城日报  2025-01-20 09:09:32
A+A-
分享

  本报讯 (记者 苑莘 通讯员 苗纪忠) 1月15日下午,莘县董杜庄镇“棚二代”张利强走出大棚,掏出手机,轻轻点击几下屏幕,身后的冬暖式大棚顶端,厚重的保温棉被慢慢放下,将大棚盖得严严实实。

  过去的一年半时间,莘县顺应群众所思所想,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撬动几十亿闲置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建设领域,完成4.7万亩大棚改造提升,让万余名“棚二代”种上了省工省力的智能化“五代棚”。

  作为设施蔬菜生产大县,莘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大棚蔬菜。2023年,莘县农业农村局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大棚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保温效果差、设施老化等问题。加之“棚二代”对大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要求较高,开展大棚升级改造迫在眉睫。

  群众早已有改造老旧大棚的意愿,但久久未能实施的症结在哪?该县在调查研究中找到了土地条件制约、可选择方案少等原因。

  受土地制约,莘县原有大棚的宽度、长度较小,改造提升需要加宽加高加长。而土地调整涉及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工作难度比较大。为此,该县镇村两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对于有调整需求的农户,先由农户间自主协商,协商不成的,由镇村组织人员一对一帮扶解决。镇村干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存在的分歧点及解决途径,促使当事各方尽可能达成一致。董杜庄镇前花村党支部就通过耐心做群众工作,打造了总占地约100亩的高标准蔬菜大棚示范基地,建设了12座高标准钢架温室大棚。

  大棚改造提升的投资主体是群众,莘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选择,实现了标准自主选择、进度自己把握、方式自由决定。该县向群众推介新型大棚的参考引导标准,但不对具体细节作硬性要求,激发了群众创造力,探索出本土化改造标准,土地利用率较旧棚提高20%—40%。该县坚持因地制宜,根据群众自身发展需求,灵活采取整体新建、多户联建、单户挖潜等不同方式进行片区化或分散式推进。

  改造提升后的第五代大棚,成为莘县设施农业新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农业物联网、数字农业不再是稀罕物。“老旧大棚改造提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山东链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章华介绍,该公司作为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已让数千名莘县“棚二代”种上了互联网+数字农业的“五代棚”,实现农产品品质和利润的双提升。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