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圣娇 张明霞
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考验着一家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多学科合作水平。11月27日晚,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医护人员,抓住最关键的40分钟,成功抢救了一名外伤患者,再次彰显了该院的综合实力。
当日晚8时许,一辆救护车载着该患者驶入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急诊科。患者到达医院前,院前急救人员已向院内医师汇报了患者情况,急诊科做好了接诊准备。这名34岁的重症外伤患者,血压很低,脉搏细弱、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意识淡薄,已处于休克状态。急诊科医生迅速联系手术室,准备实施手术。
普外科医师刘建超、何辉和麻醉科医师刘延超评估患者病情后,马上联系了普外科主任张兴增和麻醉科主任赵勇到手术室进行支援。“患者情况比想象中更严重,失血很多,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到位,患者将会非常危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赵勇印象深刻。
手术开始后,医师们发现患者肠系膜动脉破裂,迅速启动自体回输血系统。医师预估患者出血在5000ml—6000ml,而一名成年男子的血容量为8000ml左右,可见患者出血量之大。随后,医师们开始为患者输注自体红细胞和血库提供的血浆等。在积极补液、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张兴增带领普外科团队慢慢取出压迫止血的纱布后,发现了横结肠系膜动脉的破损出血点,并立即用止血钳止血。同时,张兴增团队注意到横结肠系膜有严重挫伤且大网膜有部分破裂,横结肠未见破裂。随后,医师们对这些破损处进行止血、缝合处理,之后仔细检查患者腹腔内肝胆胰脾、胃肠(包括小肠)及其他脏器,均未发现损伤。
时间就是生命,手术台就是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的战场。手术室内气氛紧张却井然有序,除了做手术的普外科团队,赵勇、刘延超两名麻醉医师始终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手术室护士王林勇、刘丽一直在手术旁忙碌着。输血科医师孙兵积极寻找血源,以最快速度为患者提供血液。
手术持续2个多小时后,由于抢救及时、处理妥当,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3天后,患者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进行治疗。
在脑科医院,这样事关患者生命的抢救并非个例。近年来,脑科医院持续优化救治流程、减少中间环节,不断缩短患者到达医院后接受治疗的时间,并成立急危重症医学部,实现对急危重症患者从院前急救到急诊科、从急诊科到监护室,从监护室到病房的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多年的实践让脑科医院各学科之间配合越来越默契, “大专科 小综合”发展理念提升了医院综合实力,更好地为急危重症患者保驾护航。
2024-12-11 22:33:58
2024-12-11 14:16:23
2024-12-11 14:15:03
2024-11-21 08:52:06
2024-11-13 14:35:34
2024-01-26 09:11:53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