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企业
商城
县域
读报
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文旅 >

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研究

来源:聊城日报  2022-11-16 16:10:21
A+A-
分享

■ 吴明新 蔡雨蕊

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运河而兴且历史悠久。凭运河漕运之利,明清时期的聊城迎来了四百余年的繁荣昌盛,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的美誉。除此之外,运河的奔流还为聊城留存下珍贵的名胜古迹和浓郁的运河文化风情,东昌府区的山陕会馆、阳谷的景阳冈、临清的钞关都是运河与这座城市历史的印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做好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就成了我们必须要回答好的“时代之问”。

成效显著,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聊城在行动

大运河聊城段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阳谷寿张入境,经东昌府区、茌平,由临清入漳卫河,全长97.5公里。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线性文化遗产来看,大运河遗产应包括以下五个部分:河道遗产、水工设施、相关建筑及设施、历史城镇与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市对聊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2008年大运河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普查、整理聊城现存运河文化遗产,摸清遗产家底。2009年至2010年,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就运河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面普查工作,整理出河道、航运工程设施、古运河设施、古建筑、运河城镇、古遗址等各类运河文化遗产共计45处,并编制公布了《大运河遗产聊城段保护规划》。对重点遗址开展考古发掘,深度保护利用,2010年至2013年,相继对沿线的东昌府区土桥闸遗址、临清河隈张庄明清砖窑遗址、阳谷七级码头、临清戴湾闸、阳谷七级下闸进行了考古发掘和保护维修。其中,东昌府区土桥闸遗址、阳谷七级码头的考古发掘成功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整治提升运河河段及周边环境,修缮相关遗产方面,2012年以来,对山陕会馆、临清钞关、临清闸、会通闸、临清二闸、梁乡闸、阿城上下闸、荆门上下闸等相关文化遗产进行了修缮,并对聊城城区段大运河、临清段元运河、临清段明清运河、阳谷阿城至张秋黄河金堤闸段实施了清淤、治污、疏浚等工作,同时,在文化遗产周边开展了环境整治和绿化提升工程。

继往开来,答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课题

目前,我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如运河文化历史资源挖掘不充分、遗产标识系统不够完备、运河遗产点段展示利用不足、未形成系统的旅游线路、非遗传承有待加强、管理部门繁多且协作合力不强等。这些对新时代如何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如何充分阐发大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出了新的课题,聊城必须不断创新思路、丰富手段,回答好这一“时代之问”。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大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普查、梳理运河沿线的文化资源,形成保护名录;明确划定并公布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历史城镇、街区、民居的文脉机理、空间尺度与环境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文化生态。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文化主题公园及特色文化小镇。以运河河道为轴线,打造“两城七镇”传承利用片区。如创建“中华水上古城”文化主题公园,并以此为中心,带动两翼南北发展;分门别类地规划建设特色文化小镇,如临清贡砖小镇、张秋古运河生态小镇等。

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可以采用“文化+旅游”的模式,以运河城镇、水工设施、古建筑等遗产为基点,串点成线,规划旅游线路、做好标识系统、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活化利用非遗项目,利用运河沿线的城镇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搭建非遗展演平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生态全域水城。将东昌湖、徒骇河和县市河湖串珠成链,打造“河湖水系相连、森林湿地相融”的全域水生态体系;构建水上巴士等水上交通体系,为水上游览线路提供交通保障;将山陕会馆、光岳楼、东昌湖景区、水上古城景区、大小码头、隆兴寺铁塔与运河文化带相结合,以水为源,建设全域水城,为聊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增长点和新亮点。

(本文为2022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文旅兴市与文物保护研究”专项阶段性成果)

【编辑:任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