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企业
商城
县域
读报
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文旅 >

聊聊文物丨彩绘红陶壶中的原始美学

来源:聊城晚报  2023-03-13 17:51:37
A+A-
分享

  开栏语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多年历史,拥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等宝贵的资源。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件文物,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沧桑和厚重。即日起,《聊城晚报》开设“聊聊文物”栏目,记者将带着您的关注走近聊城文物珍品,探寻文物背后的文化印记和动人故事。

4963d46c-92c7-48e8-861f-168401eb1499.jpg

彩绘红陶壶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马永伟

  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展厅,陈列着一件线条流畅、图案规整的彩绘红陶壶,它每天都吸引着许多游客驻足观看,让人流连忘返。鲜为人知的是,这件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红陶壶,体现着几千年前人们对生活与美的不懈追求。

  彩绘红陶壶口沿处和肩部绘有一周弦纹,最有特色的是,壶的腹部绘有一圈彩色纹饰,图案外圆内方,颇似后来的圆形方孔钱。这种图案由赭、白双色绘制,共有八个,围成一周,上方有一条炫纹将其连在一起,线条流畅,十分精美。由于图案与后来的铜钱颇为相似,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钱形纹”。

  “这只是个巧合,因为从货币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外圆内方的纹饰显然不是圆形方孔钱。”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主任张秀民说,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方”的宇宙概念,他们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在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而大地却静悄悄地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先民们把这种概念绘制在这件红陶壶上,而这种类似铜钱的纹饰在史前陶器上极为罕见,也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既注重实用,又讲究美观的思想。

5dced5af-ebe0-4ad2-8a73-c1aa5ea619d.jpg

张秀民介绍彩绘红陶壶的基本情况

  这件彩绘陶纹壶,高17.5cm、重0.28kg、口径9cm,口部略残,器物的腹径为15cm,底径为6.5cm,出土于聊城市茌平尚庄遗址,为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已有近六千年的历史。该文化时期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大致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时期。阳谷王庄遗址和茌平尚庄遗址是聊城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把中原以东的部族统称为东夷,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习惯上也被看作是东夷文化的产物。从大汶口文化开始,地域文化迅速崛起,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这一时期的先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就居住的房屋而言,已由早期的地穴式、半地穴式,发展为晚期的地面式建筑,也说明火种广泛应用。在远古时代,火的使用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境况,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人类的进化、文明的进步、火种的广泛使用,使得原有的生活工具已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先民就有意识地用泥土烧制他们所需要的器物,陶器便应运而生。

  这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绘陶纹壶,外形十分规整,造型非常匀称。其陶色又与仰韶文化的陶器很接近,大汶口文化的陶器陶色以红色居多,并有一些灰陶、黑陶和白陶。彩绘红陶壶的出土也说明了这一时期陶器的制作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也是以红色陶器居多,彩陶用色也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件彩绘红陶壶已然成为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例证。”张秀民说。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这是前人面对残垣断壁、破砖碎瓦的历史陈迹无奈的感喟。如今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远古先民的生活已不再是谜一般的浓雾,它复活了人类文明的历史,重现了人类发展的风雨历程。

  这件彩绘红陶壶不仅是大汶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承载着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思考,而这些,都是在劳动的过程中摸索而来的。

【编辑:任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