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法治 >

合同陷阱套路多?看这里莫“踩坑”!

来源:聊城晚报  2024-05-29 08:17:28
A+A-
分享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有些劳动合同藏“猫腻”,甚至有风险与骗局。

  达成用工意向后,有的用人单位以种种借口拒绝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后没有给劳动者一份合同文本留存;有的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中缺少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具体信息。

  如出现上述情况,劳动者到岗工作后,合法权益缺少保障。

  防范提示

  劳动者在入职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并认真签订劳动合同,尤其要核实清楚涉及个人权益的重点条款,这是对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对于非全日制工作,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但应注意留存当初作出约定时的有关证据。

  如因故未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发生纠纷,可及时寻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帮助,通过正规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于劳动合同,还有以下知识。

  试用期能不签合同吗?

  试用期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需要双方签字才算生效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转正之后才签劳动合同吗?

  无论用人单位是否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均应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可以补签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内容随便定?

  有必备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有必要留存劳动合同吗?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明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用人单位应当将订立的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一份留存。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要求,请其给自己一份劳动合同文本留存,也可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请其责令用人单位改正。

  劳动合同丢了怎么办?

  若劳动者本人保存的劳动合同遗失,可与用人单位协商,复印用人单位保存的劳动合同文本并由双方签字盖章或重新订立劳动合同。

  没有合同怎么证明劳动关系?

  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第1、3、4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非全日制用工不需要签订书面合同?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