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要闻

【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庆丰收 致富感党恩

【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庆丰收 致富感党恩

来源:聊城日报发布时间:2021-09-23 09:19:04

A420210923C_00.jpg

  编者按  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9月23日,农历秋分,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第一年。

  为展示我市农村改革发展丰硕成果、呈现脱贫攻坚后农村巨大变化、描绘乡村全面振兴光明前景,今日,本报推出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庆丰收 致富感党恩”专题报道,聚焦聊城各地庆丰收、享丰收、话丰收的喜悦景象,挖掘农民奔小康、感党恩、谋振兴的生动故事,营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浓厚氛围,敬请关注。

(A4约稿)革命老村搭上“智慧农业”快车(2004242)-20210923092244.JPG

谭庄村村民忙着将蔬菜整理入库。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革命老村搭上智慧农业快车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9月,秋高气爽。度假区李海务街道的谭庄村人,迎来了又一次丰收。9月17日一早,记者来到该村采访,听村民话丰收、谈变化。

  谭庄村是个革命老村,有2700多人。“我们村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村子,战争年代出过许多革命英雄,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不少优秀干部和博士。”该村党支部书记谭学兵说,“谭庄村人有今天的好日子,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谭庄村人勤劳、厚道的好传统。”

  在谭庄村金水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员谭迎雪一边查看记录一边说:“前段时间,合作社的西瓜丰收,一共28万公斤,卖了150多万元。这是刚收获的有机菜花,市场行情还不错,能卖个好价钱。”

  “我们村种植的西红柿、草莓、西瓜都是绿色食品,线上线下供不应求。”村民姜娜娜负责合作社线上平台销售,她接过话茬自豪地说,“合作社也是‘聊·胜一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年产值1000多万元,大棚种植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村民有了稳定收入,生活也越来越好。”

  “小娜说得不错,我把2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自己也来到合作社打工,每年能收入2万余元。”69岁的村民谭相友刚刚从大棚里劳作回来,他一边擦汗一边说,“儿子有了工作,也很孝顺,现在我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村庄的发展与时俱进,合作社也搭上了智慧农业的快车。”合作社质检员刘飞说,5G网络实现了对大棚内种植环境及农作物的远程监测,群众还可以在“产品溯源”选项中扫描二维码,农产品成长档案、市场反馈、质检报告一目了然。

  金水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是一座小楼,这里有村民们议事的地方,有开展学习培训的活动室,不少村民会在这里谈发展。“谭庄村人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强,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通过议事会提出来,民风好,干事创业的风气也形成了。”谭学兵说。

  前两年,谭庄村以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美丽宜居乡村为建设目标,对全村进行了统一改造,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修整道路、粉刷外墙、美化院落,并在道路两侧栽植了花卉苗木,打造了亭廊景观,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谭庄村一跃成为省级美丽乡村。

  “今年8月,村里引进了数字冷链仓储项目,即将进场施工。”谭学兵说,项目建成后,可以更好地保障果蔬品质,增加村民就业岗位,推动谭庄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丰收稿件)花椒地里话丰年 (分离图)8(2005099)-20210923092221.jpg

李子启采摘花椒。■ 本报记者 叶晨雯

花椒地里话丰年

  本报记者 叶晨雯

  当前正是花椒采收时节,9月16日,在阳谷县金斗营镇沙沃村的花椒林,种植户李子启正忙着采摘、晾晒花椒。“今年是个丰收年!”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花椒树,他喜上眉梢。

  “我以前和家人在临沂做生意,常听一个朋友说花椒销路好,我自己也想试试。”李子启在外打拼多年,之前,他曾被朋友邀请到山西参观花椒园。

  “我去参观时发现那边的花椒树都种在山上,种植环境不如我们平原地区,看到收购花椒的客商络绎不绝,我萌生了返乡种花椒的念头。”李子启说。

  回到家乡后,李子启流转了100余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荒地开始了平整土地的“大工程”。

  “地里都是砖瓦块等建筑垃圾,平整起来非常辛苦,那时都是从天亮干到天黑。”李子启说,他一边平整土地,一边联系朋友从山西采购了品种为“大红袍”的花椒树苗。

  花椒树栽好后,李子启看着曾经的荒地变得绿油油,充满生机,他的心里也美滋滋的。但随着花椒树一天天长高,李子启的烦恼也来了。

  “我记得朋友家的花椒树枝条整齐,而我种的花椒树当时的外形看上去一点也不规整。”李子启说,他专程从山西请来了管理员帮助查看花椒树的长势,并指导他为花椒树剪枝。剪枝后的花椒树不仅产量增加,而且采摘起来更加方便。

  今年是李子启种植花椒的第三个年头,看着绿油油的花椒树,他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虽然花椒第五年起才是盛果期,但今年的收成已经很好了。”李子启算了一笔账,按照80多元一公斤的市场价格,他今年预估能收益20多万元。同时,他还在花椒树下间种了花生、黄豆等农作物,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花椒丰收了,李子启的花椒园里热闹起来,周边的村民来摘花椒,每天能领到50多元的工钱。“我还准备购置烘干机和脱粒机,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李子启笑着说。

(A4约稿)“甘蔗夫妇”的甜蜜致富路(分(2000339)-20210923092236.JPG

金娟正在给甘蔗剥叶。■ 本报记者 李政哲

“甘蔗夫妇”的致富路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仲秋时节,记者走进度假区李海务街道聊城绿丰农场,顿时眼前一亮,稠密的甘蔗,挺拔茂盛,还没走近,就已嗅到了空气中的香甜气息。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够品尝脆甜的甘蔗和清香的甘蔗汁,还能现场体验采挖甘蔗的乐趣。农场负责人吕士伟将甘蔗从地里采挖出来,他的妻子金娟熟练地去皮后分给游客们。品尝着脆甜的甘蔗和可口的甘蔗汁,游客们赞不绝口。

  吕士伟是李海务街道张皋村村民,原来在外地务工,看到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他也动了返乡创业的心思。

  2019年,一位做甘蔗生意的朋友极力推荐吕士伟种甘蔗。“我当时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毕竟从未做过!”吕士伟说,经过一番考察学习,他认为可以发展观光采摘农场,家里人也支持。就这样,在妻子的协助下,吕士伟开始种植甘蔗。

  他雇用了几名工人,先平整田地,再挖出规整的地沟,在地沟里撒上专用的有机肥料,然后把甘蔗苗植入地沟。“我种的是黑皮果蔗、甜蜜蔗3号和白玉蔗三个品种,都是从南方运来的甘蔗苗。”吕士伟介绍。

  经过两年试种,吕士伟积累了不少经验,渐渐掌握了在北方种植甘蔗的技巧。“甘蔗喜欢高温潮湿的环境,北方的气候问题是甘蔗种植的一大难关。”吕士伟说,为解决这个难题,他经常参加度假区举办的农技培训,向农业专家请教,改进种植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吕士伟种植的甘蔗不仅皮薄肉脆,甜度还高出南方甘蔗不少。去年国庆节期间,农场每天都有几百人前来采摘。此外,为了便于储存甘蔗,吕士伟挖了地窖。“将甘蔗放置在地窖中进行保存,这样可以一直销售到来年的四五月份。”吕士伟说。

  为了增加甘蔗的附加值,吕士伟还将甘蔗加工成蔗糖。2020年,吕士伟种植的20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甘蔗年收入近30万元。

  人们喜欢甘蔗,因为其有着甜甜蜜蜜、步步高升的寓意。今年虽然仅是吕士伟种植甘蔗的第三年,但他已经有了名气,附近的年轻人常约着来农场享受田园乐趣。最令吕士伟开心的是,在家门口创业,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

  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吕士伟越干越有劲儿。今年,吕士伟又在农场里划分好区域,种了苹果、桃、葡萄、地瓜等,增加了农场瓜果的多样性,也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务工岗位。“甘蔗丰收的时候,我来帮忙挖甘蔗,一天工钱有100元。”在农场务工的张皋村村民邢文莲说。

  “今年的光照、雨水相对充足,甘蔗的品质和产量相比往年都要好,价格也比去年高出不少。”吕士伟感慨,又是一个丰收年。

凉风送来韭花香(分离图)微信图片_202(1997325)-20210923092127.jpg

“韭菜之乡”张寨镇韭菜花丰收。■ 本报记者 苑莘

秋风送来韭花香

  ■ 本报记者 苑莘 本报通讯员 田海净

  秋风送爽,莘县张寨镇韭香扑鼻。这个秋天,素有“魅力韭乡”之称的张寨镇,通过发展农村电商,让种植户既丰产又丰收。

  有人忧心买不到无公害韭菜,而在张寨镇这个全省首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却有大量高品质韭菜卖不上价。该镇的许多年轻人抓住了其中的商机,肖屯村的张纪瑞就是众多“有心人”中的一位。

  和镇上很多年轻人一样,张纪瑞也是韭菜种植户出身。他有一点和其他人不同,就是喜欢尝试新事物。最近这段时间,张纪瑞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电商直播上,将产品的生长、收割、打包全过程呈现给意向客户,产品销量不断增加。“电子商务刚兴起时,我就试着在网上开小店。”张纪瑞知道,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是韭菜产品叫好又叫座的基础。

  张纪瑞依托自己的种植技术优势,精细化培育韭菜产品,让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如今,他的网店里,韭菜花供不应求,已经卖到每公斤20元钱了。谈起未来的规划,张纪瑞表示:“经过这几年的经验积累,产品在网上也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体。但客户的需求各不相同,很难满足。下一步,我打算扩大韭菜种植规模,提升韭菜种植技术,培育更多特色产品。”

  “韭菜电商”的增多,“火”了多家快递企业。该镇电商办主动作为,组织对快递企业开展了多次走访,初步搭建起“电商+快递”的运营模式。

  “今年是我第一次在网上销售韭菜产品,无论是韭菜花、韭菜根还是韭花酱,效益都很好。”张寨镇中通快递店铺的经营者段其法就在镇电商办的指导培训下,依托快递的渠道优势,开办了电商小店。“前一段时间是韭菜花高产期,我每天都去市场采购,回来之后就组织员工晾晒,然后包装销售,每天都能把当天收购的全部售完。希望我这个网上小店在赚钱的同时,也能给镇上的韭菜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从镇上组织的电商专业培训中受益的段其法明白,产业环境是他今后发展的依托。

  “现在是韭菜花生产旺季。我们镇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开展网上销售,产品售价每公斤比去年提高2元,平均每户种植户每天销售2500公斤,每天营业额可达6.5万元,比去年增收6万元。农村电商发展还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产业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该镇干部吴传朝说,下一步,该镇将提前谋划,继续深化现有电商人员的培训,壮大电商从业人员队伍,深挖本地农特产品及美食,增加群众收入。

“致富梨” 甜如蜜

  ■ 刘桐 郭洪广

  又是一年鸭梨成熟季。9月19日,鸭梨独有的香甜弥漫在高唐县固河镇谷庄村,也浸润在村民的心坎里。

  眼下正是鸭梨采摘和销售旺季,谷庄村千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梨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梨园里,金灿灿、沉甸甸的鸭梨挂满枝头,丰收在望。

  谷庄鸭梨让这片黄土地变成了“黄金地”,也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以前都是自己摘梨、赶集卖梨,现在不仅我省事,售卖价格也比市场价高出一截。”村民谷金林在自家地头摆好电子秤、纸箱、手提袋,向游客销售。他介绍,往年他梨园的收入能达到三四万元,今年收入将更为可观。

  谷庄村地处黄河故道,多为沙土地,村里已有400多年的梨树种植历史,所产鸭梨味美多汁、甜脆爽口,是清代皇室贡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村的鸭梨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外加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梨树损伤严重,经济效益连年下滑。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壮大现代农业规模,使梨园走上良性发展道路,谷庄村村“两委”因势利导,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成立了鑫辉梨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机制,通过经营主体带动,管、供、销一条龙服务,对梨树进行改良嫁接技术管理,让老梨树焕发新活力,经济效益翻倍增长。

  “这些梨树不打农药,只喷洒无毒害的生物制剂,广受市场欢迎。”谷庄村村民谷振国的6亩梨园,每年能为他带来4万元收入,“以前村民多是到周边集市上卖,价钱上不去。现在村里合作社不仅重管理,还负责找销路,真是太好了。”谷振国说。

  “花5元钱就能认领一棵梨树,合作社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负责销售。”谷洪云是谷庄村的脱贫户,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她承包了村集体的120棵梨树,如今,她已成功脱贫,并走上了致富道路。

  为打造鸭梨品牌,鑫辉梨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更新优质品种,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注册了“梨乡游”商标。在此基础上,梨花节、鸭梨采摘节等重大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使鸭梨产业成为谷庄村乃至固河镇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亮点。鸭梨成了谷庄村名副其实的致富“黄金果”。

【责任编辑:李太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