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聊诚评 >

聊诚评|山东人的穷和不穷

来源:聊城日报  2024-05-16 16:31:40
A+A-
分享

  ■ 洪祥

  最近,“山东人穷”上了热搜,惹得很多山东人心生感慨。借助这波流量,我们讨论一下山东人是不是穷。

  山东人也穷也不穷。山东人穷过,但沂蒙人民“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作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革命老区人穷尽所有,踊跃支前,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勇挑拥军支前重担的“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模范。

  山东人从来不怕物质上的穷。孔繁森穷,他自掏腰包准备药箱,给藏族阿妈治病吸痰,靠卖血收养藏族儿童。挽联上的题词是他一生的写照,“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电影《回西藏》获金鸡奖,感动了无数援藏、援青干部。孔繁森同志的遗物仅有两样,8元6角现金以及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孔繁森虽穷,但他的精神“富裕”了爱付出的山东人。

  山东人的精神从未穷过。记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山东聊城陆航部队直飞汶川,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救民于水火。日照十个山东汉子开着农用三轮车,千里奔赴汶川。涿州水灾,山东救援队第一时间赶到,开展救援。湖北有难,山东捐款捐菜捐物资,不惜代价帮湖北。山东人靠谱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之初,山东曾领风气之先,涌现出一大批改革者、奋斗者,书写了一段辉煌历史。几十年中,山东始终处于发展第一方阵,但山东人并不满足。山东围绕高质量发展,率先提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的质变正在这里悄然进行。

  有人说,如今的山东人穷,这是对山东人的提醒。应当看到,由于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薪金高、成长快的工作岗位在山东还不够多,这难免给外界留下刻板印象。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从沂蒙精神、孔繁森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营养,继续弘扬山东人锐意改革、敢想敢干的品格,几千万山东人必将建设好家乡,为山东和山东人赢得新时代的美誉。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