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聊诚评 >

聊诚评丨让“两河明珠”成为中国的一扇窗

来源:聊城晚报  2025-04-11 11:18:09
A+A-
分享

  □ 郝凯

  当美国网红“甲亢哥”在少林寺扎起马步,当“即买即退”的离境退税政策在全国推广,中国对外开放的叙事正被拆解为无数个鲜活切面:既有文化共鸣的“软连接”,也有政策创新的“硬支撑”。两则看似单独的事件,共同勾勒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新图景——前者通过自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打破了西方对中国长期妖魔化宣传的刻板印象,重构国际认知;后者则依托制度创新优化商业环境,增强了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意愿。在这股浪潮中,聊城这座深藏两河文化底蕴的城市,恰能顺势而为,让大运河与黄河交汇的“明珠”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新窗口。

  “甲亢哥”们掀起的中国旅游热,揭露出国际传播的深层规律:Z世代更愿相信“同龄人镜头里的真实”,中国正敞开怀抱欢迎世界游客。“退税便利”可以转化为“消费引力”,应对美国发起的“关税战”,离境退税政策的全国推广,本质上是一场消费场景的重构。

  在聊城,我们可以设想,外国博主沿大运河解锁临清贡砖烧制技艺;游客购得葫芦工艺品后,扫码退税的间隙,AI导览已为其规划好“阿胶文化馆—黄河生态廊道”的游览路线;阳谷黄河岸边“水浒集市”中,游客用刚退的税款买下武大郎炊饼,转身加入中国名著场景的体验队伍。这种“消费即体验,体验即传播”的闭环,让两河文化从静态展陈,成为可参与、可传播、可增值的“活态IP”。流量的狂欢实则是文化叙事的迭代,因此,我们未来要做的,就是从“被动展示”到“主动共创”,从“厚重历史”到“生活现场”,展现聊城应有的文化吸引力。

  站在中国入境游复苏、文旅融合深化的节点,以聊城为代表的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应坚定找到一条新路径——将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持续的“体验经济”。未来,当更多国外“网红”沿着退税地图探访“两河明珠”,当大运河的桨声与TikTok的点赞声同频,聊城终将重现昔日“舟楫如云,帆樯蔽日”的荣光。

编辑:梁营营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