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莎莎
6月27日至29日,“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在聊城举行。
这场以“河和之契”为名的文旅盛会,集聚了来自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8个非遗代表性项目、4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犹如一条贯通古今、联结南北的文化纽带,打破了以往非遗保护“孤岛式”的传承方式,让游客进入一场非遗嘉年华,点燃了大家对多彩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河和之契”,文化自觉的精彩答卷。聊城作为现今黄河与大运河唯一实质性交汇城市,以其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成为诠释“河和之契”理念的绝佳舞台。
此刻的中华水上古城,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的。人多、热闹是一方面,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步入古城即可体验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观看各类展示表演。
在这个城湖相连的文化空间里,有集市贸易、民居民宅、表演游戏、影舞弹唱、玩具器物……俨然一座活态的天然生态博物馆。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凝结着当地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每行至一处,与传承人交流,都仿佛在叩问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生活。
正如活动所展现的,“河和之契”不仅是两条水脉的相遇,更是多元文明的和合共生。
生活美学,非遗传承的当代路径。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此次活动是“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重要契机。聊城创新打造“五好”非遗大集,通过“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的沉浸式体验,让老手艺变新顶流,推进非遗从展柜走向生活。
在长街夜宴,天津煎饼馃子与藏族奶渣饼的香气交织;在非遗大舞台,气势如虹的英歌舞与粗犷高亢的陕北秧歌声韵共鸣;在非遗展台,草木扎染技艺代代相传。这些生动的场景表明:当非遗可感知、可参与,便“活”在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里。
在这里,互动时刻发生。线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互相交流创作经验,展示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设计实现市场转化的路径;市民游客从驻足观赏到深度体验,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这种交流互鉴,拓展了文化传承的边界,培育了产业发展新动能。线上,山东省非遗抖音共创营计划推出,连接虚拟与现实,让非遗技艺在数字时代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扩大沿黄沿运地区非遗传播半径。
这场活动,既连接着黄河与运河两大文明体系,又贯通着传统与现代两个时空维度。一个又一个成功案例和经验启示我们:以文化自觉回应时代需求,以生活美学激活传统基因,以创新融合开拓发展路径,就会开启非遗保护创新的更多可能性。让我们期待,这条由“河和之契”织就的文化纽带,在未来绘就更加绚丽的文旅融合新图景!
2025-07-01 09:33:29
2025-07-01 09:25:37
2025-06-30 17:20:08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