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聊诚评 >

聊诚评丨包容,让城市更美好

来源:聊城日报  2025-08-05 15:48:02
A+A-

  ■ 张颖

  炎炎夏日,深圳地铁站设置纳凉区,网友纷纷点赞:“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安全帽”;成都423座地铁站设置纳凉区;南昌地铁设置户外工作者驿站;在我们身边,聊城主城区81处公共场所化身“清凉驿站”……这些清凉之举,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诠释着:包容是城市文明最动人的底色,真正的现代化不是把楼建得多高,而是把心放得多宽。

  一座城市有吸引力,包容万物的“海量”必不可少。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们在其中生活、工作,同时也在推动这座城市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而人民城市的核心,正在于“人民”二字。城市的文明与包容,就体现在对群众急难愁盼的及时回应里。一座城市,只有让每个为生活奔波的人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才能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城市的包容,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可触可感的人间烟火里。城市物理空间之“容”,是城市温情最直观的体现。城市文明不是仅靠光鲜橱窗、摩天大厦堆砌而成的,而是藏在细节的考量里、规划的安排上、温暖的留言中。当城市的规划开始为“快递箱”与“安全帽”预留动线,钢筋水泥就有了温度;当纳凉区里能听得见孩童的笑声、看得见老人在棋局上厮杀,当夜市的灯光能照亮环卫工的哈欠、驱散务工者的疲惫,城市便从“打工的中转站”变成了“人生的归宿地”。反观个别地方,无臂男子被要求出示残疾证才能免票,红蓝黑招牌因“影响市容”被禁用,这种只图管理方便、不顾群众需求的“一刀切”,切掉的是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城市的认同感。

  城市是“人与人相遇”的地方。今天的中国,有近3亿农民工在流动,他们建造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却未必能走进高楼的空调房。纳凉区的意义,就在于用最柔软的方式回答最坚硬的命题:如何让“人民城市”不止于口号,而成为每个普通人可触可感的日常。

  包容,让城市更美好。城市治理的精度往往体现在最细微的地方。只有把需求当作规划的起点,把尊重刻进制度的细节,城市才能真正拥有海纳百川的力量。愿更多城市能上线这份“清凉”,愿更多关心关爱劳动者的善意在城市公共空间流淌。

编辑:郭艳娜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