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企业
商城
县域
读报
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县域 > 百强乡镇 >

聊城度假区朱老庄镇魏营村:“扫帚村”的新愿景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1-04 10:35:50
A+A-
分享

魏营村村民正在扎扫帚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政哲

  一捆捆杂乱的竹枝毛料,经过破捆、挑拣、铺面、捆扎等工序,短短十几分钟,就变成了一把把整齐、漂亮的扫帚,这是2021年12月29日,记者在度假区朱老庄镇魏营村看到的一幕。

  魏营村毗邻徒骇河,有400多口人,是滨河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有着60多年的扎扫帚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工艺的改进,加工扫帚逐渐成了村民的致富产业。

  在村民冯伟广家里,院子里和房间内摆满了扫帚的成品和原材料,一家人正在赶制扫帚。冯伟广的妻子和母亲先进行压苗、盖苗、称重等,完成这些后,由冯伟广负责扎扫帚。

  今年40岁的冯伟广,扎扫帚已有24年的时间。现在,一家人一年光靠扎扫帚就有10多万元的纯收入。目前正是旺季,冯伟广一天能扎30把扫帚,一般从早上7时干到上午12时,再从下午3时干到晚上6时。

  “年前是旺季,这个时候买扫帚的人多。今天一早,就有人拉走了400多把扫帚。”冯伟广说,他只管专心在家扎扫帚,客户会上门来收。魏营村的扫帚主要销往阳谷县、冠县、莘县以及菏泽市单县等地。

  和不少传统手艺一样,扎扫帚这门老手艺也面临着传承难的困境。虽然现在已经形成了产业,扫帚不愁卖,而且经常供不应求,但村里扎扫帚的多是40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寥寥无几。

  今年70岁的冯怀真是村里扎扫帚的老人,因为年龄大了,扎扫帚的营生也被迫停了下来。“扎扫帚是个细致活,不仅累,手被竹枝戳伤也是家常便饭。很多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家扎扫帚。”冯怀真说。

  多年来,冯怀真对扎扫帚已经有了感情,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项生计,而且是一门应该世代相传的传统手艺。同冯怀真一样,村里还有很多老人在扎扫帚,虽然已经十分吃力,但他们仍会帮衬着家人,做一些耗力少的活儿。

  “目前,村里有20多户村民从事这项工作,每年每户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村里基本上都是家庭式作坊,大多是单打独斗,技术参差不齐,收入也有多有少。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老手艺后继无人,这是我们面临的困境。”魏营村党支部委员王忠臣表示。

  为此,滨河村计划由党总支领办合作社,以魏营村为龙头,将5个自然村的闲散劳动力集中起来,发展扫帚加工产业。滨河村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整合全村资源,实现统一采购、接单、销售,在实现抱团发展的同时,把老手艺传承下去。

  “村民在家中扎扫帚,都将原材料和成品堆放在家中,存在火灾隐患。这也是我们想要成立合作社的原因之一。”滨河村党总支书记王清河说,因为场地问题制约生产加工,产业无法扩大,村民对于提升产能、扩大规模的愿望十分强烈。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新的一年,魏营村村民希望通过成立合作社,建立起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踏上增收致富“快车道”。

【编辑:庞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