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唐县为确保物业服务标准不降、内容不减,在破解基层物业管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上,坚持不减“车的重量”,增加“马的数量、力量和质量”,创新建立“车马协同”的物业管理模式,解决小区管理之“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焕发小区治理新活力。
坚持党建引领,健全架构,实现小区治理“车马协同”
一是高位推动,指明“行车”方向。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物业行业党委,负责物业行业服务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考核;成立高唐县物业服务行业整治工作专班,持续开展行业专项整治。研究制定《高唐县关于进一步推进“红色物业”建设、深化城市基层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3项原则和9项措施。
二是建强组织,拓宽“行车”通道。全县30家物业服务企业中,4家成立实体党支部,8家成立功能型党支部,18家成立联合党支部,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全县238个居民小区中,225个小区组建业主委员会,占比达94%。把党建工作纳入小区业委会章程,建立物业企业党支部联席会议制度,分析问题,会商措施,交流提升,推动小区事务共商、服务共抓、矛盾共解。
三是明晰职责,提升“行车”速度。严格落实省、市《物业管理条例》,住建部门总牵头,发改、资规、城管、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13个部门各负其责;把物业服务管理纳入街道社区治理,城区3个街道各有一名班子成员兼任县物业行业党委委员,组织、指导、监管辖区物业企业和业主委员会,协调处理物业管理纠纷和突发应急事件,形成“责任明晰、齐抓共管、一体运行”的工作格局。
坚持多点发力,多方参与,实现小区治理“万马奔腾”
一是创新“红邻书记”服务居民小区。为加速解决邻里关系淡漠、服务力量薄弱、资源整合困难的问题,围绕“创新路径”与“提升服务”两个目标,创新推出“红邻书记”制度,选派21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进驻小区,以“党员+邻居”的双重身份,推动小区治理再加力。经验做法被省委组织部《山东组工信息》刊发推广。
二是实施国企物业兜底老旧小区。对于建设年代久远、失管脱管的单位家属院、村街安置楼等无物业管理、居民满意度差的老旧小区,引导县属国有物业企业入驻,确定服务内容,签订服务合同,提供专业化服务,低价收费和公益收入作为运营支点。目前,4家国企物业公司已入驻老旧小区61个,为15个小区安装门禁,19个小区安装监控,10个小区完成雨污管网改造,16个小区实施供暖改造,更换智能水表180余户,修补路面1000多米,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命”。
三是引导“能人”参与小区自建自治。建立常态化引导机制,将小区内的商人、“能人”、“高人”发动起来,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通过多种方式集中资源,援建小区,上榜亮相,争相作为,共建共治共享自治模式初步形成。
坚持公开透明、优化服务,实现小区治理“快马加鞭”
一是打造“阳光物业”。督促30家物业企业,规范设置公示栏,将收费价格、服务标准和内容、投诉方式和渠道、公共部位收益等进行公开,让物业清清楚楚服务,业主明明白白消费。
二是开展专项整治。针对服务意识、违规收费、环境卫生、绿化管护等7类问题,县委组织部、政法委,住建、执法、市场监管、消防等联合开展物业服务专项整治行动,印发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和《物业服务行业“十不准”守则》,梳理出31个整治重点,协调解决长期困扰部分小区的停车难、水压不足、基础设施损坏、电梯维修等问题420余个。
三是健全评价机制。建立物业服务标准、业委会权责内容、社区考核内容“三张清单”,启动物业企业综合评价工作,把打分权交给业主,实行末位淘汰,真正实现“物业服务好不好、换不换,业主说了算”,目前,已清退3家物业企业。
坚持思维创新、科技赋能,实现小区治理“一马当先”
把“枫桥经验”引入小区物业管理,让业主“有地方说事”。本着“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问题没有盲区”的目标,逐步探索“枫桥经验”的物业实践,建立业主诉求的“双线受理”机制。
一是开发推广“高唐物业广角镜”程序。平台是集报修投诉、信用评价、社区活动、党员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级监管微信小程序,业主可扫码安装,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网上反映问题,物业公司随时领取解决,限期解决,社区和住建部门后台分设不同权限,加强督办。截至目前,累计解决问题1600余个。
二是创新开展“市民接待日”活动。制定实施方案,隔周社区书记、物业经理与业主面对面沟通交流,建立问题档案,“一对一”解决问题,推动矛盾解决关口前移。活动开展以来,组织“市民接待日”活动190余场次,现场解决问题97项。(华连顺)
2024-08-16 10:10:12
2024-08-16 10:08:28
2024-08-16 10:06:52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