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山东 >

新春走基层|龙年春节,山东缘何“热辣滚烫”?

来源:大众报业·鲁中晨报  2024-02-16 17:59:50
A+A-
分享

  彩灯高悬,市集鼎沸,赏非遗,品年俗,龙年春节的山东“热辣滚烫”:青岛中山路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济南趵突泉门口又排起长龙……

  这个春节,山东为啥如此“热辣滚烫”?

  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整个山东在与文化的共荣共生中相互滋养、彼此成就。

  依托黄河流域地理优势,山东文化起源早,是中华民族古代早期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诞生在这里的孔子作为儒家学说创立者、东方文明重要代表,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山东文化融合了齐、鲁、莒等地域文化,孕育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等众多文化流派,素有“诸子百家半山东”之说。

  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山东多样的颜色,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维度散发着持久的光彩,并让山东拥有了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山东也以此为龙年春节提前布局:去年9月开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对全省乡村文化旅游进行了整体宣传推介;两个月后,在北京举行“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推介会,宣布将举办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并且要做到“家家挂红灯,户户贴春联,村村有好戏——回村过大年”;今年1月18日,山东在淄博市高青县启动2024春节乡村文化旅游节……

  这也就意味着,早在去年的时候,山东就已经准确预判到龙年春节的文旅将会迎来新一轮大爆发,并早早做好了承接更大文旅高峰的准备。而这,也恰恰是山东能够在“家家挂红灯,户户贴春联,村村有好戏——回村过大年”的基调下,实现大年初一到初六这6天时间里,200家景区接待游客2067.9万人次,并赢得良好口碑的关键所在。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正全面推动文旅融合,丰富业态空间、布局多元项目,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擦亮“文化山东”的金字招牌,走出独具特色的文旅发展之路。

  充满人情味的疗愈,让置身山东的每一个人精神上都不再紧绷,放下内耗,拥抱松弛感,找到新一年的动力源泉。

  通过“新春走基层”的系列报道中不难发现,山东各地景点客流量井喷的背后,是不少人放弃了春节假期。比如淄博的八大局便民市场的业户,便是在政府引导下,在春节前完成走亲访友,从除夕至今一直保持营业状态,才造就了春节期间日均超5万人次的盛况。

  接得住,还得需要自身魅力留得住人。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山东春节独特的仪式感。无论是各种民俗文化,还是非遗技艺,都在济南鼓子秧歌的热烈、泰安泰山庙会的传承、东营威风锣鼓的雄壮、日照渔家号子的气势、淄博铁花飞溅的绚丽等仪式中得以体现,并让围观者在兴奋中逐渐放松下来。这种状态,套用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叫“松弛感”。那种感觉让人心里很踏实,仿佛自己原本就属于这片土地,只是回到了该去的地方一样。

  正如清华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所说,“一个无可厚非的事实是,过去几年,我们经历了不见硝烟的战役,这或多或少形成了每个人心中的创伤”。失意与快乐都是人生众多体验的瞬间,正是这些瞬间组成了现在的我们。

  从春节前的哈尔滨,再到龙年春节的山东,都以足够的人情味儿和诚意,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找到让自己舒适的状态慢下来,用最喜欢方式给自己充满电、加满油。借用网友的话说,“到热闹的地方去,大声自我表达,跟着人群走,到人多的地方去嗨”,进而完成一场悄无声息的集体疗愈。

  开门迎客的诚意拉满,让利于民,惠民于心,牵引着人们“用脚投票”,带动山东消费市场活力十足。

  龙年春节,从线下到线上,从城市到乡村,火热的消费场面透着浓浓年味,让人感知到中国经济新春“市面”的脉动。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4天,住宿、景区、交通等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1倍。商圈、餐饮等客流急剧攀升。

  在全国消费市场火爆的背景下,山东同样不遑多让。

  赏灯、赏雪、赏花、赏民俗,山东各地景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融合传统民俗体验、非遗文化表演、庙会灯会等传统年俗活动,创造新场景、新玩法渲染年节氛围,满足了人们更多样的需求,燃旺了文旅市场,激发了消费潜能。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6天(正月初一至初六),全省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067.9万人次,门票收入超3.05亿元,营业收入超9.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均在40%以上。

  我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重点是“酒”要真香。

  龙年春节,山东的“热辣滚烫”绝非偶然,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提前布局,还是充满人情味的疗愈氛围,抑或开门迎客的满满诚意,折射的都是山东以游客心理和视角换位思考,细致入微地着力提升服务质量,竭力满足所有人对“诗和远方”的期待。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王继洋

编辑:苏永乐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