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社会 >

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场精神的震撼——从“繁森”到“繁星”主题采访团走进青藏高原见闻

来源:新聊城客户端  2024-11-29 09:35:29
A+A-
分享

2024年11月29日《聊城日报》3版

  近霜黄菊月,过雨紫兰秋;冰川倚天擎,丹心照汗青;皑皑踏雪行,挥手舞长缨。

  10月22日—31日,在孔繁森同志殉职30周年之际,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组织大众日报、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成立从“繁森”到“繁星”主题采访团,跨越山海奔赴青海、西藏,围绕孔繁森精神的传承,深入医院、企业、学校、社区、村庄等开展行进式、嵌入式采访。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街头一景。■ 郭绍隆

  刚察、那曲、拉萨、阿里、日喀则,从海北牦牛产业园到果洛藏贡麻村,从刚察幼儿园到日喀则第一中学,从狮泉河烈士陵园到噶尔教育史馆……10天,5个市县,20多个采访点,采访团在皑皑雪山下,经受住了高寒缺氧、高原反应、道路险阻等严峻考验,深刻感知孔繁森精神的独特魅力和传承,更看到了援青援藏干部的兢兢业业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卷,用镜头和笔触与孔繁森精神、青藏高原深度“对话”,让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绽放在雪域高原。

  挑战高原反应 汲取前行力量

  西藏,这片圣洁的土地,却因高寒缺氧,一度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孔繁森,从聊城走来,奉献在西藏,殉职在西藏。

  西藏是孔繁森战斗和殉职的地方,刚察是聊城援青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开展从“繁森”到“繁星”主题采访活动,既能感受到孔繁森当年的艰辛,也能感受到援青援藏干部追寻孔繁森脚步的坚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出发时,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要克服高原反应,把主题采访活动与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结合起来,讲好青藏高原人民传承孔繁森精神、感恩奋进、战天斗地的生动故事,讲好雪域高原上涌动的发展振兴活力。

  事非经过不知难。苦不苦,沉下去才知道。

  采访团成员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到西藏,高原反应如影随形,给了大家一个狠狠的下马威。

  10月23日上午,采访团在海拔3300米的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园里采访山东省第四批援青人才周磊,下午又赶往刚察县寄宿制小学采访了来自莘县的援青教师任风霞。高原反应让大家无力大声说话,不能大步快走,顽强地完成了高原首日的采访任务。

  10月24日一早,大家的高原反应极其强烈,头疼、胸闷、脸色苍白、干呕,但仍然坚持着来到刚察县藏城幼儿园、果洛藏贡麻村,拿好纸笔,持稳摄像机,设计场景、提问、记录、拍摄,硬撑了几个小时,完成了采访;中午12点,赶到第三个采访点刚察县人民医院时,大家实在支撑不住了,一人抱着一个医用氧气罐吸氧,有的记者脸已肿胀,无力地趴在桌子上……受访医生单珂看到记者们的状态后,连说:“你们太辛苦了,先歇歇吧。”歇了一会后,三人强打精神、强压不适感,顽强地完成了采访,然后迅速拿来氧气瓶大口吸氧。

  下午采访完,大家驱车赶回西宁,于晚上9点多坐上从刚察开往那曲的火车。从满天星斗到未时已过,乘车16个小时后,25日中午,采访团来到了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那曲。下火车不到10分钟,剧烈的高原反应侵袭,大家头痛欲裂、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是坚持着完成了采访。采访结束,采访团成员中有人血氧含量已降至76%。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这10天里,大家每天都在与强烈的高原反应作斗争,每天都面临着严峻的身体和精神考验,每天的紧张采访都伴随着头疼、胸闷、眼疼、呕吐等状况,这是大家从未有过的艰难体验。

  困难,唯有克服;采访,不容有失。

  “原来不了解高原反应是什么情况,这次亲身感受到了,太难受了!40年前,孔繁森来到西藏,在更严峻、更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工作,为藏族人民谋福利,令人钦佩!”有记者表示。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奋进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新的奋斗中书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积淀多少真情。在10天时间里,采访团把艰难困苦变成心灵的洗礼,在藏北的无人区、阿里生命禁区等条件最艰苦的地方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感知孔繁森精神的传承,探寻大家建设雪域高原的精彩奋斗故事,聆听时代前进的足音,力求把精品力作呈现给观众,让历史告诉未来,让记忆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传承孔繁森精神 书写伟大梦想

  松柏苍翠,鲜花含情。“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孔繁森同志墓碑两侧的挽联,正是他人生的写照。10月27日上午,采访团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阿里地区狮泉河烈士陵园向孔繁森同志墓敬献哈达和花篮,深切缅怀他最朴素的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感受革命精神。

  烈士陵园里的红柳树,见证着一批批干部群众前来缅怀孔繁森,汲取传承孔繁森精神,经历着这片热土上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时光无言,精神有声。

  “我是孔繁森的同乡,长期以来,孔繁森精神给了我无限动力,激励我在任何地方和工作岗位都勇往直前。”来自阳谷县的卢青山,2017年作为第17批赴藏博士服务团成员来到拉萨,踏着孔繁森的脚印,用心血和汗水在拉萨发展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服务期满后,卢青山主动递上留藏申请,决心到条件更加恶劣的阿里工作,成为首个留在阿里的赴藏博士服务团成员。今年6月,因为工作能力突出,卢青山调任阿里地区投资促进局局长。从班子搭建到开展工作,卢青山带领全局上下仅用不到半年时间便完成招商引资21.6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西藏,远在阿里、苦在那曲。从平均海拔超4500米的那曲市眺望,蓝天白云下的皑皑雪山,平静注视着风云变幻、日月更替,仿佛也在注视着此间发展变化的光荣岁月。2018年,聊城大学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乔石、宋杰等毕业后,毅然选择了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西藏最苦的那曲。“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从农村走出来,是农民的儿子,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也愿意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乔石说。6年来,他们进村入户、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藏北羌塘草原。如今,他们通过了服务期满志愿者留藏专项考试,扎下了根,已经成长为那曲市城市建设局、融媒体中心的年轻骨干……

  记者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采访援藏医生。■ 郭绍隆

  “孔繁森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不但要向他学习,还要向年轻干部传播孔繁森精神,让孔繁森精神在阿里各族干部中扎根发芽。在阿里的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孔繁森式干部和孔繁森精神引领。这么多年来,大家能够在高原上坚持,很大程度上都是孔繁森精神的滋养。我相信有孔繁森精神的照耀和指引,大家一定能把阿里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阿里地区边境建设发展局局长曹甲伟感慨道。

  ……

  从珠峰脚下到羌塘草原,从雅江两岸到三江流域,孔繁森精神作为精神之钙滋养着雪域高原儿女,各族党员干部群众时刻用孔繁森精神鼓舞激励自己,团结一心、艰苦奋斗。

  记者和奋斗者们话精神、谈变化、说未来,亲身感受到援藏干部们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让大家对西藏近年来的巨大成就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成就背后的内在动力。

  时间虽短,行程紧凑,收获满满。10天,采访团展开了一场与雪域高原的深度“对话”,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记录,综合运用图文、音视频等多种宣传形式,以鲜活的报道、全方位展示新征程上雪域高原最美的时代风景和他们追赶跨越的新梦想。

  感受殊胜风景 走向美好未来

  阳光轻柔地洒在高原藏城,炊烟调和出绝美的民族特色村寨,目之所及的是蓝天、白云、远山、点点牦牛群……

  10月30日上午,采访团来到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曲美乡拉贵村,穿过红柱青顶的高大村名牌坊,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定格了珍贵历史瞬间的精美墙绘:熊熊烈火烧掉契约和债据,翻身农奴载歌载舞庆祝解放;身穿藏袍在投票箱里投下庄严的一票;火车沿着那条神奇的“天路”驶来,一直向前……

  记者采访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曲美乡拉贵村牧民。 ■ 夏旭光

  老有所养,一个也不能少;学有所教,一个也不能掉队。“我做梦都没想到,村里现在变化这么大!原来我们村是传统藏式村落,道路坑洼、尘土飞扬、院墙贴满牛粪。如今,在山东援藏干部的帮助下,我们住上了二层小楼,村庄道路平整干净,公共浴室、超市、幼儿园、篮球场、足球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如今,村里开设了幸福食堂,每周三天免费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午饭和晚饭。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这个好时代。”74岁的牧民多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村里特意留下的一排土坯墙上,一块块掺杂着稻草的牛粪砖和崭新的二层小楼、栩栩如生的手绘墙画,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今,拉贵村已成为318国道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

  拉贵村的变化,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绚丽的蝶变,从不缺少精彩的故事。

  从阿里狮泉河镇出发,采访团沿着崎岖的山路,驱车百公里,2个小时后来到群山环绕的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

  “第一代”石头简易房,“第二代”土木结构房屋,“第三代”安居房,“第四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独家独院,如今,村民们住着村里统一建成的宽敞明亮、生活功能齐备的二层小楼……典角村的“五代房”让我们看到了阿里“边境第一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村文化室里,“微笑典角”板块格外引人注目,一张张村民的面孔洋溢着幸福……

  只有走进基层,走进大山深处,才能真切地探寻到青藏高原人民笑脸背后的故事。

  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泉吉乡切吉小区全景。■ 郭绍隆

  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泉吉乡切吉小区里道路宽阔整洁,小院整齐排列,少年在球场打篮球,村民们在长椅上晒太阳、唠家常……2022年,山东省对口支援建设资金200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切吉小区改造项目,改造79户住户,包括新建广场、篮球场、党员活动室阳光暖廊,水、电路改造及配套附属设施建设、屋顶光伏发电、美化亮化等,屋顶光伏发电每年还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左右……

  产业发展,既要因地制宜,更要因时而变。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曾是兜底贫困村,村民靠天放牧,思想僵化。在聊城“援青”干部的帮助下,村民单一放牧的发展观念转变了,村子形成了红色研学旅游、高效畜牧养殖、啤酒深酿加工、无土栽培采摘、文创设计开发等多领域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幅幅壮美的画卷,见证着雪域高原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处处生机勃发的万千气象。

  “援青干部们将继续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为刚察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作贡献。”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刚察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孙建德说,青藏高原的群众在得到实惠、感受巨变的同时,也发自内心地表达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家家户户自发张贴领袖画像,张贴歌颂党和国家惠民好政策的对联,处处可见的“听党话、跟党走”的文化墙,最能表达村民们朴素的心声。

  走进千年冻土,追寻历史印记,感悟群众心声。采访团深深地感受到了在孔繁森精神的感召下,援青援藏干部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和力量,也看到了青藏高原在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天上藏地,风景殊胜;高原焕新,蒸蒸日上!

  记者 夏旭光 郭绍隆 大众日报记者 孙亚飞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