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社会 >

“热辣滚烫”背后的文化脉动——聊城春节文旅市场火爆的思考

来源:聊城日报  2025-02-10 16:34:40
A+A-
分享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从运河码头的斑驳石阶到舍利宝塔的巍峨身影,从宛园的诗意园林到古城区的烟火气息,“两河明珠”聊城在这个春节,以独特的文化叙事和创新的文旅表达,在春节文旅市场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出圈”故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文旅魅力。

  文化解码:唤醒沉睡的两河记忆

  2月1日大年初四,游客早早聚集到临清鳌头矶景区,参加胡同游“贺新春”活动,老胡同、老物件的故事在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的喇叭里娓娓道来。昔日“繁华压两京”的临清如一幅画卷在游客们的眼前徐徐展开,让游客穿越数百年的市井烟火,感受古运河的悠久历史,回到了繁华的漕运时代。

  运河文化美食节让“托板豆腐”“什香面”成为流动的味觉符号,非遗展演中黄河夯号的雄浑声响与运河号子的悠远韵律汇聚成时空交响……聊城文旅的春节盛宴或火于对两河文化的深度解码。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是古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著名商埠的描述。其中的“临”即为临清,临清是中国运河名城·千年古县,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街区特色鲜明,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较好,为京杭大运河唯一拥有元代、明代运河的城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春节期间,黄河岸边的东阿县,鼓乐齐鸣,开城仪式、尉迟恭封井、水韵华章、绣球招亲等节目轮番上演。东阿阿胶城内的贡胶馆里游人如织,这里保留有传统的阿胶炼制技艺,游客可以看到动态蜡像展示下的阿胶炼制工序。

  俏皮可爱的虎头鞋、精雕细琢的高唐刻瓷、代代传承的梁村金丝面、创意十足的剪纸……在高唐书画文创产业园里,游客纷至沓来,带着这些高唐特产走向全国各地。64处文物保护单位、9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高唐两千多年的深厚历史,也造就了“金高唐”的美誉。

  春节期间,聊城将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商业文化、水浒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等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旅场景,这种将历史文脉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的文旅创新,让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了两河故事的参与者。

  场景重构:传统与现代的破壁融合

  当夜空与光影交汇、当科幻与浪漫邂逅、当科技与文化共舞,随着2000架无人机渐次飞舞,一场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梦幻绚丽的无人机灯光秀在夜幕中的东昌湖上空炫丽登场。连续几天的无人机灯光表演,不仅展示了现代科技的魅力,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好评。

  文旅的突围之道,在于用现代语言重构传统场景。鳌头矶上演的运河主题光影秀,用数字技术再现“鳌矶凝雪”的诗意;宛园推出的“园林剧本游”,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破解运河密码。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场景创新,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筋骨,又赋予了符合当代审美的血肉。

  今年,聊城围绕春节、元宵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托重点商圈、文博场馆、景区景点、乡村大集等人流聚集地,搭建集民俗体验、新春灯会、非遗展演、美食集市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新场景,主要谋划了5大类,共计634项文旅活动。这些活动深度融合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新颖的表现形式,再现聊城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游客领略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两河明珠城市魅力,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个充满年味、精彩纷呈的春节假期。

  产业联动:文旅消费的生态构建

  在楼北大街的“聊城礼物”非遗文创店里,东昌葫芦雕刻、剪纸技艺、东昌木版年画、泥塑、贡砖等各种聊城的特色文创产品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选购。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各式各样的聊城非遗文创产品冰箱贴。冰箱贴以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山陕会馆、光岳楼、摩天轮、铁塔等建筑造型为设计元素,展现了聊城的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让人爱不释手。

  文旅市场热度不减,还源自文旅消费生态的系统构建。运河沿岸、古城区形成了“文化体验+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的产业链条,轴承产业博物馆开创“工业+文旅”新模式,高唐打造文旅研学的“行走课堂”的新业态融合,东阿打造中医药文旅品牌,阳谷景阳江湖行·侠客迎新春和宋风瑞雪映新春等创新举措,更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

  在旅游供给逐渐多元的背景下,传统观光旅游的“走马观花”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人们期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文化熏陶,深度体验与探索民俗文化脉络中,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丰富旅行感受。聊城把传统遗存、优秀文化从历史中“请出来”,让公众可参与的平台和活动多起来,让游客深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成为推动文旅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深埋地下的文化基因被唤醒,当静态的历史资源被转化为动态的消费场景,一座城市便获得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能力。或者,两河明珠城市的文旅突围启示我们:城市的文化自信,不但在于建筑的古色古香,更在对自身文化DNA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让旅人看见文化和文明,展示其时代价值,才能成为吸引更多人的时尚。

  当文化浸润节日,传承千百年的历史遗存愈发生机勃发。每一处升腾的烟火气里,都跃动着创新求变的基因,蕴含着文化自信的力量,更昭示着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编辑:梁营营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