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社会 >

逐“绿”而行 向“绿”而兴 奋力书写全面绿色转型“聊城答卷”

来源:聊城日报  2025-03-12 10:53:10
A+A-
分享

  编者按:全国两会期间,《参考消息》整版刊发文章《逐“绿”而行 向“绿”而兴 奋力书写全面绿色转型“聊城答卷”》,多角度呈现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生动实践。今日,本报予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聊城市锚定“双碳”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向新向绿转型,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突出焕新升级

  注入产业降碳增绿新动能

  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传统产业是推进绿色转型的主力军。聊城市瞄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加快传统产业智转数改步伐,统筹推进煤化工、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改造提升,布局建设轴承产业功能区、精品钢管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做优做精、产业做大做强。2024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22%,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5%,规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9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除赤泥外)达到98%以上。

  绿色工厂是制造业的生产单元,是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近年来,聊城市探索“绿色诊断+改造提升+示范创建”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模式,创建国家绿色制造单位32个,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35个,年可节约标煤12.6万吨,减少碳排放约28.2万吨,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农业生产是产业绿色化转型的重要一环。聊城市坚持以集约化、高效化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多环节生产托管面积超过500万亩、占比超过60%,化肥、农药亩均用量减少20%。同时,聊城市还把低碳改造的重点放在了设施农业上,累计改造提升老旧设施大棚超过8万亩,土地利用率提高20%以上,实现亩均节水50%、节肥30%、增产20%以上。

  现代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其本身就是低碳行业。聊城市聚焦服务业扩规模、优结构、提能级,深入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开展14个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专项提升行动,高质效推进项目建设,高标准壮大市场主体,积极培育服务业新动能,为支撑和拉动全市经济增长擎起了“半壁江山”。

  突出减增并举

  加快能源低碳增绿新变革

  能源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能源的绿色转型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传统能源城市,聊城市的能源转型绝不仅仅是从“黑”到“绿”的简单替代,而是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构建形成“风、光、火、储、氢”等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全面增强绿色能源供给能力。

  加快能源绿色转型,煤电提质增效是关键。聊城市加快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有序推动关停退出小煤电机组26台、装机容量187.2万千瓦,系统推进在役30万千瓦以上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调峰辅助的基础性电源转变。

  新能源可靠稳定供给是能源转型的前提和基础。聊城市坚持在供消两端集中发力,在供给端,扎实推进7个整县光伏开发试点和9个陆上风电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地热能示范工程,预计2025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将达到40%。在消纳端,积极谋划做好分布式风光项目储能配建工作,加快新型储能项目布局,打造风光储一体发展模式,优化新能源出力曲线,更好发挥储能调节作用。

  突出清洁高效

  构建交通减碳增绿新格局

  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化石能源替代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聊城市运输服务绿色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2.2万台、占比达到6.8%,较“十三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租车等领域占比分别达到89.2%和92.7%,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50%左右。

  铁路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成本低、污染小等优点,是交通领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聊城加快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疏通干线堵点、强化支线联通,实施京九铁路聊城北站上行线改建工程,建成铁路专用线18条,推进铁路专用线“进园区、进厂区”,有效打通铁路运输“前后一公里”。目前,全市铁路货运量比重达到15%,运输距离在400公里以上计划性较强的煤炭、矿石、石油、化工等大宗货物已基本转为铁路运输,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港口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地处内陆的聊城市,近年来也在努力实现“通疆达海”。聊城市与山东港口集团联合打造鲁西国际陆港,海铁联运集装箱发送量实现全省内陆港十连冠,到发集装箱总量达100万标箱,也是黄河流域率先实现进出口转关全自动双向运行的内陆港。特别是今年年初,鲁西国际陆港获批联合国“CNLCH”国际港口代码,成功升级为国际港口,“公转铁”的业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突出全域推进

  打造生态控碳增绿新空间

  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聊城市突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铁腕治污,全面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实施源头禁限、过程减排、末端治理全过程管控,创新建立禁燃禁烧、施工工地扬尘等8条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线,成功入选全国“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市,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5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重点河流、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天蓝水清成为城市的新常态。

  如何把“含绿量”变成“含金量”,聊城市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路径。2024年以来,聊城市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建立排污权确权机制,腾容量、扩总量,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取缔落后工艺,为新上项目腾出环境要素指标,全市环境要素指标结存量大幅提升。截至去年底,全市组织完成3批次排污权交易,11个项目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环境要素指标,累计交易各类指标近500吨。聊城信发集团在碳排放交易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内,实现交易量1407.6万吨,占全国总交易量7.47%;总交易金额高达7.43亿元,占全国总交易额的9.1%,居全国同期前列,原来的“碳排放大户”一跃成为碳交易市场的“头部卖家”。

  碳计量是绿色低碳发展的“眼睛”。国家提出要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2023年8月,国家相关部门批准聊城市联合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共同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山东),这是全国第三家国家碳计量中心。一年来,中心坚持“边建设、边服务、边提升”的原则,建立碳相关计量标准50项,率先在有色金属行业开展碳排放直测与核算比对,有效服务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转自《参考消息》2025年3月10日10版

编辑:梁营营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