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礼相伴以传爱,由手造物以寄情。8月2日,聊城市第一届文创产品暨城市伴手礼大赛获奖作品展演举办。本次大赛共计收到各类别参赛作品206件,最终48件文创产品获奖。颁奖典礼分为“两河之约·聊城有礼”“两河明珠·手造快乐”“两河芳华·青春力量”等五个篇章,每件获奖作品无不汇聚创意、蕴藏匠心,成为展现聊城文化的一扇窗,也成为催生产业新动能的有力抓手。
两河之约·聊城有礼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璀璨的灯光下,主持人身穿的新中式服装款式独特时尚,让人眼前一亮。新中式云肩和马面裙,上面手绣的是山陕会馆和光岳楼,这便是获得本次大赛特别奖的“俪波”马面裙。
“马面裙采用祥云手绣的形式,两个袖口是水波纹,蕴含两河的含义。”获奖选手杜妍表示,“作为新中式服装设计师,看到很多人喜欢新中式服装,感到很自豪,这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代表着民族文化自信。我们也会将更多聊城元素融于服装之上,让更多人了解两河文化。”
此外,“龙凤呈祥”灵芝观赏盆景、编织作品光岳楼、澄浆玉泥澄泥砚、镶银酒葫芦、文创版“赖茆1986—寒露”、“胶杯酒”礼盒、“聊城新三宝”礼盒等获得特别奖。百闻不如一见,正如颁奖词中所写,两河之约,手造之美,是承载内涵的文化美学,是匠心独运的巧夺天工。
两河明珠·手造快乐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本次大赛中,泥塑仕女系列海棠仙子、东阿阿胶宫廷茶具、第五代颈椎枕、中原椿茶等20件作品获得优秀奖,文创人用手艺诠释智慧创造,用思绪承载人间烟火。
以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宫廷茶具为例,其整体风格散发着“宫廷味儿”,与阿胶作为皇家贡品的身份地位相得益彰。茶具的杯体、茶巾、杯垫、整体外包装的设计元素均出自东阿阿胶炼胶图长卷,体现了阿胶的文化特色。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双眸微闭,花香萦绕,海棠仙子一袭长裙拖地,眉目流转之间不禁让人细想,这样的泥塑作品是怎样做成的?临清市面塑协会曲艺双介绍,首先把挖来的纯净胶泥筛选出杂质,然后堆泥、定五官,精细刻画、磨平,最后用水粉颜料上色,这样一个人物泥塑就做出来了。
活动现场,来自聊城英特小学的孩子们表演了舞蹈《手造的快乐》,观众也上台亲身体验面塑、剪纸、葫芦雕刻的魅力。
两河芳华·青春力量
是青春,是梦想,是两河之畔的手造激情。是不负韶华,是不甘平庸,是青春芳华的独具匠心。
来自开发区蒋官屯街道的青年基层工作者李明政讲述鸡毛掸子的故事:“扎制一把鸡毛掸子,需要经过选毛、排把等十几道工序,目前鸡毛制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隋庄制掸人平均年龄68岁。”李明政带领团队通过自媒体直播带货的方式,帮助隋庄村老艺人销售鸡毛掸子,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青年担当。
当传统手艺遇上现代工艺,当非遗文化遇上青春力量,国潮兴起并成为消费时尚。流光拾忆纸雕灯、“山东手造 聊城有礼”泥活字、“子辉陶艺”办公杯套装、雕刻作品“文治武功”、“水城印记”盲盒等获得铜奖的10件作品,让文创之火点燃无限可能。
“作为一名青年新闻工作者,多次在文博会触碰青春手造。手艺人对历史的理解,对手造的执着,对艺术的追求,一直让我们震惊与尊重。”活动现场,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主持人何伟这样说道。
两河融汇·传承创新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聊城文创产品的每一次传承与创新,都离不开奋袂前进、坚持突破的同行者。
活动现场,聊城剪纸艺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颖讲述了自己传承剪纸文化的心路历程。她说,为了整理发掘民间剪纸文化,在700多天里走遍了鲁西地区的村村落落,抢救性地拜访204位剪纸手艺人,同时将不同的剪纸手法进行整理,使剪纸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五千年时空更迭,天地间万象纷呈。阳谷木雕就是镌刻时光、独显风情的艺术作品。本次大赛中,阳谷县状元红文化家具有限公司推出的“光岳楼”音乐香薰台灯,将古典的木雕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装饰品,彰显出一种闲适淡雅的生活意境。
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麦秆画“光岳楼”、土陶福袋……在传承人的守正创新中,在更多人的热切回应中,传统工艺薪火相传、代代不息,正把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播进千家万户。
两河如磐·匠心守艺
7月16日,“大匠之手泽 年代之磋磨——官式建筑营造技艺(恭王府)瓦作专题·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精品展”在恭王府博物馆嘉乐堂开幕。展览以恭王府馆藏临清贡砖为展示对象,巧妙通过大运河与北京中轴线之间的“对话”,串联起临清贡砖与恭王府建筑用砖之间的历史渊源。
北京的城,临清的砖,紫禁城上有临清。活动现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传承人赵文连揭秘紫禁城上为何有临清。临清砖之所以能成为朝廷贡砖,和当地的“莲花土”有重要关系。“莲花土”是指黄河冲积而形成的淤积土,土壤切面由一层红土、一层白土、一层黄色胶质土构成,土质黏沙适宜,细腻无杂质,其烧成的砖“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为所爱之事尽心,为技法之妙守艺。作品获得本次大赛金奖的东昌府铜铸雕刻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先明、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王树峰先后讲述了自己的传承之路,他们以“十年”为一个刻度,将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镌刻在来路,并坚定地走向未来。
大赛落幕,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聊城非遗人、文创人将在砥砺传承中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聊城将持续培育推进“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工程,进一步擦亮“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城市品牌。我们期待更多元的文创产品脱颖而出,用创意赋能聊城文旅发展,让文创扮靓人民美好生活。
文/记者 赵琦 图/记者 洪祥 闫振
2024-08-03 09:52:04
2024-08-03 09:51:01
2024-08-03 09:37:05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