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记者直击 >

以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全市重点工作深入解读之二

来源:聊城日报  2025-02-06 11:15:33
A+A-
分享

  ■ 本报记者 赵琦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在展望今年工作时,聊城坚持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翻开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深化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赋能,系统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生态。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向“新”聚能、向“质”蝶变的重要载体。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构建“453X”现代工业体系等字眼格外抢眼,这向全市透露出新的行动指南,即:改造提升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绿色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巩固延伸高端轴承、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绿色建材、装备制造五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大健康三大战新产业。同时,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氢能等未来产业,培育以航空材料制造为主的低空经济产业,谋划前沿技术、领军企业、科创园区、应用场景“四大布局”……

  坚持创新引领,我们才能够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占领发展的制高点。

  2月5日,在位于东昌府区的鑫鹏集团生产园区内,公司正开足马力生产油井钻探用无缝管材。作为黑色金属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鑫鹏集团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先后投入2.8亿元实施技改20余项,完成设备更新160余台(套)。新的一年,鑫鹏集团将在技术创新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多方合作,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同时与其他赛道的高附加值产品深度融合,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的全球市场竞争力,为聊城市有色金属产业精深化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我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协同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培育信息技术产业,谋划建设边缘型数据中心,探索建立数据要素产业园……

  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2025年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中,数字化转型同样引人注目:狠抓数字赋能,建好用好轴承、钢板等“产业大脑”,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数字化工厂”里,每块物料都有自己的“ID”,进厂、锻造、焊接、出厂可全链路跟踪;高效、透明、可追溯的轴承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最大程度降低商家试错成本、减轻库存压力……作为“全国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之一,聊城市坚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轴承产业提质升级的发力点和突破点,针对轴承产业集群建设数字底座,打造一批产业生态类、智造应用类、共性技术类场景应用,让数据更“懂”业务、更有价值。

  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新能源、低空经济,着力引育“填空式”企业,超前布局未来材料、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谋划建设新质生产力产业园。

  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到,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链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聊城睿达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言杰备受鼓舞。截至目前,睿达产业园一期已全部建成投用,入驻企业30余家,二期工程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吸纳更多先进制造业企业入驻。“我们将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加快园区建设进度,以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为发展方向,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冯言杰表示。

  此外,聊城部署今年工作紧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一方向,其中包括突出主体培育、集群集聚、产业融合,实施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科技、检验、数商、人力资源等商务服务,建设一批亿元楼宇和主题园区,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强现代物流业,统筹铁路、航空、公路等基础设施资源;壮大现代金融业,促进银行业扩量调优等。

  “实”字当头促发展,“干”字为先走在前。新的一年,新举措、新部署跃然纸上。新征程上,聊城将以创新能力抢占发展先机,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上展现大作为,奋力绘就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蓝图。

编辑: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