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网 2006-2022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635-2921017
来源:聊城晚报发布时间:2021-08-31 10:19:24
山陕会馆戏楼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新贵
聊城本身就是一方戏台,先是徽商在这里粉墨登场,直到清朝中期,晋商才成了戏台上的主角。“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秦晋商人的快意人生在这里尽情绽放。
塬上的每一声腔调都是秦晋商人内心最美的记忆。千里迢迢,为的是挣些银两;出门在外,牵肠挂肚的是乡梓。无论是经营药材、皮货的秦商,或是经营米行、煤炭、食盐、票号的晋商,生意上锱铢必较,但是,他们在一件事情上毫不吝啬,那就是建一个会馆,既供奉老乡关公,又可以给同乡一个聚会的去处。乾隆八年(1743年),聊城山陕会馆动工兴建,经过66年的不间断地修建,不经意间留给历史一个经典之作。
秦晋商人喜欢看戏在业内有名,高亢的梆子调,让这些远离故土的商人如痴如醉。会馆里建戏楼,既能“酬神”,亦能自娱。山陕会馆的戏楼建成后,各地的戏班走马灯似地在这里粉墨登场。
戏楼建于砖台之上,在后台内南、东、北三壁墨书题记甚多,南北侧室内四壁皆是墨书题记,几无空白。能够辨识的题记多为演出剧目、演出时间、戏班名称,也有艺人名字、生活记述,更有艺人愤懑言辞、谩骂戏谑俚语以及图案、漫画等。
题记斑驳,难以辨认。正是这数百条题记向后人诉说着这里曾经历的风雨春秋。
艺人在戏楼上留下的墨书题记
际会:29个戏班在这里演戏
如果说臊子面是他们难以忘记的美味,那么,梆子调必定是他们魂牵梦绕的乡音。
戏楼的迎屏大柱上镌刻着“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昇平”。一曲笙簧,原汁原味的山西梆子调,让秦晋商人“如处秦山晋水之间”。
根据山陕会馆碑刻记载,彼时,秦晋商人在聊城开设的店铺就有三四百家之多。对于这些商贾来说,虽有金银万两,在异乡为客,每逢月光如水,抑或阴雨不绝,思乡之情便难以排遣。邀请本乡的戏班来唱戏,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释怀。于是,粗犷豪放的秦腔、高亢活泼的上党梆子在戏台上铿锵上演。秦晋商人最懂秦晋腔调,一声高亢的叫板让他们激情万丈,一句婉转的唱腔亦能涕泪衣衫。
很多秦晋商人是十足的票友,更有富商办起了自己的戏班。山西祁县富商渠氏的三庆戏班,榆次富商王钺的四喜班,大盛商号的自乐班,山西双魁班、魁益班,泽州府凤台县全盛班、德义班、复盛班都在聊城山陕会馆戏楼上留下了题记。
秦晋商人的耳朵最懂故乡腔调,但他们也很挑剔地邀请河北、安徽以及聊城本地的戏班登台唱戏。
题记中记载,咸丰年间,河北邱县四喜班、连升班、喜庆班、万庆班也在这里亮相。
1888年6月,作为聊城本地戏班的万庆班登上了山陕会馆的戏台,他们唱的是山东梆子戏。演出之暇,一位艺人随性写下了这个只有二十四字的题记:“光绪拾四年六月廿日茌平县城北冯官万庆班在此一乐也”。
值得一说的是,徽剧三庆班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京,随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三个徽班相继入京,由此,徽班华丽转身,进入全盛时期。这些徽班从运河进京,曾经在聊城落脚演出,艺人在戏楼上留下题记,令人遗憾的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戏楼及两侧的钟鼓楼全部焚毁。徽班在这方戏台的亮相已经无从考证。
各路戏班演出之暇,率性的艺人把戏楼后台墙壁当成最好的记事本,留下题记。正是这些看似随意的题记,让今天的我们可以探寻彼时的历史。题记中有数十个戏班名称,而这些戏班以山西各地的最多。
墨迹中所见戏班名称可以辨认的共有29个:道光年间3个——山西双魁社、复盛社、德义社;咸丰年间10个——河北邱县四喜班、连升班、喜庆班、万庆班、鸿庆班、聊城的小三班和盛凤班、四喜班、泰和班、德凤班;同治年间4个——安徽同庆班、福庆班、万庆大班、春台班;光绪年间6个——福顺班、喜寿班、全盛班、三盛班、四盛班、茌平万庆班;民国年间1个——教育部易俗班;年代不明的有5个——三庆班、魁益班、万顺班、顺合班、太原府红盛班。
艺人在戏楼上留下的墨书题记
荟萃:150个剧目在这里上演
“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即奇观”精雕细刻、绚丽多彩的戏台上演奏着教化社会风气的美妙乐章。
秦晋商人不断邀请各地戏班登台唱戏。为纪念关公单刀赴会,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会馆都要唱戏三天,这一天,人们还要把正殿内竖立的“青龙偃月刀”磨得锃亮,以显示关公的勇烈。农历六月廿四日是关帝的生日,会馆更是要唱戏三天。
艺人们留在后台墙壁上的题记是一张绚丽的节目单,在这个节目单上,记录着150个剧目。《青石岭》《美人图》《忠义图》《五福堂》《八义图》《蝴蝶杯》《法门寺》《春秋配》,这些原汁原味的秦腔曾经高亢遏云。
《一捧雪》《二进宫》《三上殿》《四才子》《五神宫》《六人节》《七人贤》《八仙图》《九莲灯》《十美镜》,上党梆子的腔调不输秦腔。徽剧《大赐福》《龙虎斗》,在沿运河进京的途中,登上这方戏台倾情上演。
七种水浒戏《杀楼》《挑帘裁衣》《狮子楼》《十字坡》《大名府》《丁家山》《打渔杀家》更是把水泊好汉搬上了戏台。
可以辨认的这150个剧目中,无论是来自秦晋,还是来自河北、山东,都是梆子调,梆子调成为这方戏台的主角,徽剧在这里也留下了一抹亮色。
艺人在戏楼上留下的墨书题记
避讳:从不上演关公戏
秦晋商人爱好戏曲,在看戏上不惜银两。但是,山陕会馆的戏楼不唱关公戏,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传说在会馆和关帝神像落成之后,馆院主持做了一个梦,梦见关羽嘱曰:“此馆乃商贾集聚之地,不应将吾像塑于此。既已为之,俺亦不再有违众望;但有一条须记:关某生前虽有功于世,但也多有过失。因此,凡说书唱戏,不得宣扬于我;如若违俺所嘱,可不要怨吾无礼!”主持听了,忙跪地参拜,连声称是。主持把梦告诉了众位商人。大家虽似信非信,可谁也不敢轻易违背。所以会馆虽常有戏班演出,却从未演过关羽的戏。有一年,会馆来了几位富商,因生意获利甚多,欲借会馆唱戏三日庆贺,而且让戏班演关公《走麦城》的戏。会馆主持将不能演关公戏缘由告知,然而富商们不以为然,遂许戏班以重金演出。当演关公的演员正要挑帘出场时,正殿突然“轰”的一声响,随即一股浓烟从殿堂里冒了出来。接着狂风大作,火势愈猛,霎时把整个会馆照得通亮。主持认为是关公显灵了,忙让演关羽的演员净脸卸妆,并叫众人向关公塑像磕头认错。大家忙下跪祈祷关公息怒饶恕,大火竟顿然自息。从此之后,会馆再无人敢演关公戏了。
在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到民国的历史中,山陕会馆戏楼上29个戏班交替登场,150个剧目荟萃八方腔调。这座劫后重生的戏楼见证了戏曲的博大与精深,也见证了运河聊城的辉煌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