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1年专题 > 这就是山东·聊城 > 传统文化展风采

这就是山东·聊城丨“聊城风俗漫谈”系列之③:三大祭祀节日都为缅怀和祈福

这就是山东·聊城丨“聊城风俗漫谈”系列之③:三大祭祀节日都为缅怀和祈福

来源:聊城晚报发布时间:2021-08-20 10:22:08

   文/图 本报记者 林志滨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的是,祭祀与军事,是国家的两项重大事务。今天,这依然有其现实意义,比如祭祀,从国家层面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家族层面是“感恩先人,传承家风”。

  在聊城的习俗里,与祭祀有关的节日有三个: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冥节。其中,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今年的中元节即将于8月22日到来。在与祭祀有关的节日里,聊城人有什么习俗?8月18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传统文化学者、民俗专家王福存。

111.jpg

传统文化学者、民俗专家王福存

        探源:与祭祀有关的节日有三个

  “祭祀的节日,大都与季节转换有关。这与我们传统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密切相关。每到季节转换,我们便会想到去世的亲人,在心里把他们当成还活着一样对待。”王福存说,这便是祭祀节日产生的根源。

  比如,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晚辈要带着供品和香纸,扛着铁锨,到坟上供上供品,烧香焚纸,甚至洒酒,磕头,最后给坟添上新土。给坟添土,据说是给先人修房屋,实质是预防夏季的雨水冲刷坟头,最根本的寓意还是缅怀先人、尊宗敬祖。清明祭扫,意在告诉先人:春暖花开的时节到了!

  再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王福存说,这个节日原本并不叫“鬼节”,而是古人“农作丰收秋尝祭祖”的日子。此时,伏天过了,瓜果熟了。成熟的瓜果,当然要献给去世的先人尝尝,这便有了中元节祭祀活动。所以,把祭祀祖先的中元节称为“鬼节”,是不妥当的。中元节,依然要归根于“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把成熟的瓜果带到坟地,寓意让去世的先人品尝,表达的是敬祖尽孝之意,并寄托美好的期许,希望得到先人的庇佑,赐福于己。

  而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也是三冥节之一。此时,秋收秋种已经结束,农民一般不再下地劳作,天气转凉,进入冬季。子女“事死如事生”,自然会想到故去的亲人,通过祭祀活动,给死者添加御寒的衣物。这也是其名字“寒衣节”的来历。

  风俗:中元节又叫“瓜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存续,与牺牲的先烈密不可分。因此,有了英雄纪念碑,有了烈士陵园,有了人们的祭扫和缅怀。

  同样,一个家族的延续、兴旺、美满,也是一代代先人打拼的结果。先人的这份恩情,后人要记住,要缅怀,要感恩。感恩,需要具体地表达出来,需要庄严的仪式感。

  王福存说,所有具体的祭扫活动,都是仪式感的某种形式。祭扫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烧纸焚香。或许在古人看来,烧纸焚香产生的烟是虚无缥缈的,似乎可以到达任何地方,把生者的缅怀与关心带给死者。

  随着时代变迁,祭扫形式也在变化。

  以寒衣节为例,一到农历十月初一,天气变冷。后人祭扫时除了上坟添土、烧纸焚香之外,还要用彩纸、秸秆等扎制衣帽、箱柜、牛马牲畜等,拿到坟前焚烧并磕头。寒衣节当天,出嫁的闺女尤其要准备扎彩、供品等,回娘家上坟祭扫,意在让故去的亲人换上厚衣物,过得更安逸,别冻着、别饿着。

  而在中元节,城市居民则有在十字路口烧纸的习俗。王福存说,这主要是因为有的人离家远而无法到坟地祭扫,或者亲人客死他乡,不知葬于何处。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就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祭扫之地。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到坟地祭扫。由于正值瓜果成熟的季节,祭品中瓜果不可或缺。因此,中元节又叫“瓜节”。

  据亢德玉编著的《鲁西风情》所述,人们有在中元节吃水饺、包子的习俗。早年间,聊城的阳谷、东昌府、临清等地,还有在运河两岸放河灯的习俗,并根据河灯的漂浮情况判断亡魂是否得救。

  三冥节之一的清明节,聊城农村有插柳条的习俗,插在门框两侧、窗户上、梁上甚至床铺的席后面。据《鲁西风情》所述,聊城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的顺口溜。清明节这天,农村老太太还会拿着柳条抽打灶前、席后、床下等角落,并且一边抽打一边念念有词:一年一个清明节,柳枝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千百年的习俗,自有其延续的民意基础。但时代在变,习俗也应因时而异。8月16日,聊城市殡葬服务中心发出倡议书,倡议市民营造文明、绿色、低碳、安全的祭祀新风尚,摒弃在道路、小区、广场等公共场所烧纸烧香、抛撒纸钱的旧习俗。控制家庭祭扫人数,不组织、不参加规模性祭祀活动。原则上不跨市祭扫。用更加文明、环保、安全的方式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责任编辑:庞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