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网 2006-2022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635-2921017
来源:聊城日报发布时间:2021-08-27 11:18:16
编者按
8月初,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省市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近年来,聊城从战略高度、全局角度、生态维度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历经千年,大运河如何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在保护文物、保护河道、保护生态,擦亮“江北水城·运河古都”金字招牌方面,聊城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连日来,本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参加活动、聆听论坛等方式,从“遗存”“保护”“利用”“规划”等方面,品味运河文化的魅力,感受聊城保护运河的生动实践,以期寻找到如何更好利用这一资源的答案。
本报记者 张目伦
作为山东申遗点段的重要部分,会通河临清段共8公里,包括两部分,南段为明运河,从邱屯枢纽至临清头闸,长6.8公里;北段为元运河,从邱屯枢纽至临清闸,长1.2公里。大运河阳谷段约长19公里,南起金堤闸,北至阿城下闸北1公里。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描写大运河的诗句。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聊城市阳谷、临清的3段运河列入申遗名单,是大运河整体申遗的重要支撑点段,运河钞关、鳌头矶、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被列入重要申遗名单。聊城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为世人所赞叹。
“原貌”钞关全国就这一个
被称为“中洲”的旧城区是临清运河文化的主要载体。该区域位于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与卫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周围有元运河、明运河、卫河三水交汇,留存着运河钞关、鳌头矶、问津桥、会通桥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冀家大院、汪家大院等院落式古民居点缀其间,竹竿巷、箍桶巷、锅市街、马市街等现存古街巷仍然能让人们清晰感受明清时期的商业气息和古朴风貌。
8月26日,行人经过临清鳌头矶 张目伦
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井扬介绍,目前,临清市拥有世界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组11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4处。中洲运河古城区规划面积124.47公顷,是临清市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特别是临清运河钞关,即明清户部榷税分司遗址所在地,是反映明清临清商业地位的活化石。作为全国唯一还保存有原貌的钞关旧址,临清运河钞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阳谷“闸河”特征至今保留完好
京杭大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位于阳谷县东部,南起张秋镇金堤闸,向北过阿城,经七级镇关口村流入东昌府区,全长约29.75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阳谷段所处地理位置南高北低、落差较大,水流难以控制,水小或断流时无法行船,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至大德六年(1302年)先后建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七级上、下闸,以节制水流,调节水位,保证漕船的畅通,因此该段运河又称“闸河”。
河水高到只剩下“七级”台阶时才能走上码头 张目伦
阳谷县文化和旅游局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苑峰告诉记者,京杭大运河阳谷段河道及沿岸文物遗存较多,其中张秋段有南水门码头、荆门上下闸、水门桥、张秋山陕会馆、运河石桥等,阿城段有阿城上下闸、盐运司、陶城铺闸等,七级段有七级下闸、码头、古街等。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均保存较好,保持了自元代以来历史沿用状态,特别是保留完好的节制闸群,集中体现了会通河作为“闸河”的典型特征,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阶梯船闸的典型代表。
李苑峰说,大运河阳谷段河道及沿岸遗址遗迹及其周边环境也保护得较好,农耕文化和乡土气息浓厚,“乡村运河”特色显著。流经的张秋、阿城、七级三个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街巷民居布局机理参差自然,基本延续了漕运时期的镇区街巷格局,受当代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小,镇区风貌和人文景观富有浓郁的运河特色。
聊城“镇水兽”“做客”扬州博物馆
今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截至目前,该馆已征集到从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堪称一部大运河“百科全书”。在这里,来自聊城的“镇水兽”也有一席之地。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的聊城“镇水兽”(下排左起二、三) (资料图)
古人用祈祀水神、神器来祈福水路畅通、诸事平安,逐渐形成了历史悠久的镇水文化。古人认为建造神牛、神兽、兵器、石碑等可以镇压水灾。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1号展厅里,古代镇水器物有自己的“专区”。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出土于江苏扬州邵伯镇的铁牛、发现于山东兖州清代的镇水铁剑、镇降运河水患的神兽——河南开封市铁牛村的铁犀、祈福消除水患的河北沧州铁犼,还有来自聊城等地的5只“镇水兽”。
“镇水兽”质朴的造型、斑驳的表面缀满运河变迁的时间“密码”,正如河道众多的来自宋、元、明、清石块、瓦砾、动物骨骼等,它们留下了众多的待解信息,期待后人去发现、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