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网 2006-2022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635-2921017
来源:聊城晚报发布时间:2021-09-30 11:36:29
文/赵琦 图/田柏林
9月28日,孔子诞辰2572周年,辛丑年聊城市祭孔大典在古城区七贤祠举行。活动由聊城市旅游发展集团、聊城市水上古城置业有限公司主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伴随着悠扬的雅乐,蒙正学堂的30名小学童齐颂《论语》,稚嫩童声朗朗,敲击着在场参礼者的心田。
琴声如水,时而婉转、时而奔放;十指跳跃,旋律从指尖流泻。凌霄琴社琴师现场演奏古琴曲《韦编三绝》,参礼者仿佛穿越时空,于琴弦之上与孔子对话。据传,孔子在阅读《周易》时,因翻来覆去地阅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后人把孔子对学习的痴迷称为“韦编三绝”。
一曲雅乐再次响起,祭孔大典正式开始。参祭者身着祭服缓步走入七贤祠,分开站立在孔子神位前方。身着明制团花礼服的佾舞生走上祭台,两个身着朱子深衣的执事站定在祭台两侧。《宁和之曲》响起,舞生跳起佾舞,初献官缓步走到孔子神位前,奠香、献爵、奠帛。随后,读祝官开始宣读祝文,“聊城各界贤达商贾、后学弟子于七贤祠行释奠之礼,昭告至圣先师于此时也……”读祝结束后,分献官走上祭台向历代先贤先哲先儒行礼。随着《安和之曲》《景和之曲》的响起,亚献官与终献官分别向孔子神位献酒。之后,初献官再次走上祭台,饮福酒、受福胙。《咸和之曲》奏响,参祭者撤馔送神。整个祭孔大典大气磅礴又典雅庄重,生动再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历史盛况。
据了解,祭孔大典,是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的庙堂祭祀乐舞。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本次祭孔大典主要参考《泮宫礼乐疏》《大明会典》《东昌府志》等典籍,按照明制衣冠、祭祀流程进行,采用六佾乐舞、四献向至圣先师孔子及历代先贤先哲先儒致以崇高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佾舞”是中国古代的祭祀舞蹈,也是对“礼”的最好诠释。八佾舞的舞者身着古代制式礼服,佾舞生手执雉翟、龠(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箫),依照舞谱进行表演。动作庄严齐一,节奏平稳。
绵延2000余年的祭孔活动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过去被称为“国之大典”,蕴涵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和时代价值。祭孔大典在华夏文化和礼乐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聊城举行祭孔大典,旨在绍述先贤教化之功、共襄桑梓发展大业,全面展示聊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历史文化,振兴古城旅游经济,弘扬传播聊城民俗文化、风俗文化、国学文化。
孔子与聊城渊源颇深。孔子周游列国,曾至阳谷县安乐镇后屯村东,看天色已暗,再向西望有莘之野,随从们劝说止步就宿于此。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阳谷县知事何式珍立碑于后屯。1983年,孔子宿处被阳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493年,孔子收到晋国执政卿赵简子邀请,就带领弟子们自卫入晋,走到今茌平境即将渡过黄河时,听说赵简子杀了晋国的两位贤大夫窦鸣犊和舜华,孔子决定不复赴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