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呕心沥血育桃李;一颗丹心,默默耕耘为树人。我是冯毅,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期望,2023年8月底跨越山海,奔赴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开始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工作。
初次踏足青海,我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的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干燥,适应这里的环境需要时间。然而,当我看到孩子们好奇而渴望的眼神时,所有的困难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我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纯真而强烈,但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接触音乐的机会非常有限。面对这样的挑战,我意识到,我的责任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他们心中对艺术和梦想的追求。
这一年,我坚持一线教学,不仅用音乐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灵,更用自己的行动以爱施教,用心育人,把对待工作的严谨和认真揉进了边疆教学的千锤百炼里,融进了提升当地音乐教育质量的无私奉献中,以执着的追求,以不懈的努力,诠释着一名支教教师的光荣使命。
心无旁骛,全情投入
当我第一次站在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的讲台上,当面对少数民族孩子们纯洁的眼睛,感受着那么多个渴望知识的心,我感到无比神圣,顷刻间就理解了自己支教的使命,明白自己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播种希望,要用爱和真诚开阔受教学校孩子们的眼界,要借助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当地带去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领当地教师成长,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于是,我怀着对音乐教学的热爱,怀着支教初心,决定要珍惜这一年的时间,成就自己教学生涯这为数不多的“永恒瞬间”。
青藏高原气候恶劣,空气干燥,氧气稀薄,给我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身处这样的环境,我依然坚守初心,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职责,充分发扬“缺氧不缺钙”“山高志更高”的高原精神,在三尺讲台上履行自己的职责,用心设计,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活动,耐心传授知识,用音乐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拓宽视野的窗户。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我采用了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我利用故事讲述、现场演示和互动活动等方式,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讲述音乐家们的传奇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我现场演奏各种乐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我组织孩子们进行合唱和乐器合奏,让他们在合作中感受音乐的和谐与美妙。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渐爱上了音乐。他们学会了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学会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们的音乐素养显著提升,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和积极向上。为了更好地完成支教任务,我经常放弃节假日和平时休息的时间,仔细研读当地教师教案,认真思考当地教学模式,想办法利用校内外资源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
提升能力 潜心引领
我从加入支教队伍的那天起,就深知支教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在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切实发挥支教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为了当好学校建设的“参与者”、支教交流的“担当者”,我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深入了解当地学生认知水平,调研分析本地音乐教学现状,总结教学有益经验,发现教学潜在问题,提出提升教学工作质量和效益的对策建议,有组织、有策划、有主题地召开教研活动。一年来,我承担示范课4次,讲座1次,教研32次,课时360节,参与组织大型活动6次,借助教研组研讨、集体备课、教研成果展示等机会,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播先进教育理念。2023年10月,我承担了以“不负韶华勤耕耘,示范引领共芬芳”为主题的山东支教教师示范课;次月开展了“‘音’为热爱,‘乐’在课堂”的全县音乐教师培训;受邀参加与刚察县寄宿制小学的教学交流,出示公开课《只怕不抵抗》;两次参加送教下乡活动,展示示范课《小酒窝》和《摇船调》;获县级精品课遴选一等奖、教学、作业设计一等奖、海北州优质课一等奖,还参与了青海省推普艺术作品创作、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学科大赛、海北州运动会节目编排、“童声里的中国”全省合唱比赛编排等活动。同时,我还经常组织孩子们参加学校的音乐会、艺术节以及各种音乐活动,在“祖国在我心中”合唱比赛中,辅导参赛作品《最美的花季》获得最佳表演奖和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她们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价值。
经过这一年的努力,我所在的音乐教研组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事们也对我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热情忘我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诸多赞誉,我也从同事们的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春风化雨,成风化人
师者,以德而耕,拾获山河。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日子里,我时刻心系着远在山东的儿子。每次视频通话时,当我看见孩子埋头于书本之间,让我既欣慰又心疼。我知道儿子正面临中考的关键时刻,需要自己的陪伴和支持。每当想起孩子正独自面对压力和挑战,作为母亲的我,心中便会涌起一阵酸楚,却只能在千里之外隔着屏幕为儿子加油打气。然而面对高原上更多的孩子对我的爱和需要,我明白自己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不能因为个人的情感而放弃对高原孩子们的责任和承诺。关键时刻,我决定“舍小家为大家”,通过电话和视频与儿子保持联系,鼓励儿子努力学习、积极备战中考并告诉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虽然相隔千里,但母子之间的情感却越发深厚。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验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你有多幸运,这种生活,就是支教。当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的孩子们知道我即将结束支教生活回到内地的时候,他们来到办公室里,递上了亲手绘制的贺卡,送上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他们拉着我的胳膊,央求:“冯老师,您能不能不要回去?就留在这里?”在那一刻,我对支教生活,对共同奋斗和生活的高原老师以及这些可爱孩子们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支教,让我对教师这个身份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让我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它源于没有功利的天真的孩子们,也是来自于平凡工作中的每一滴感动。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这片高原这片我播撒音乐种子的土地,与孩子们再次相聚,共同谱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