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读报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政法 >

《反有组织犯罪法》小知识

来源:聊城新闻网  2023-04-26 19:24:16
A+A-
分享

  《反有组织犯罪法》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共9章77条,包括总则、预防和治理、案件办理、涉案财产认定和处置、国家工作人员涉有组织犯罪的处理、国际合作、保障措施等。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我国已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了一批针对有组织犯罪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以及相关文件,此次的《反有组织犯罪法》系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成功经验的总结。

  (一)什么是有组织犯罪

  有组织犯罪主要是以下两种形式:一是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二是黑社会性质组织、恶势力组织实施的犯罪。

  其中,恶势力组织,是指经常纠集在一起,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领域内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群众,扰乱社会秩序、经济秩序,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但尚未形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组织。根据该定义不难看出,恶势力组织实质上就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雏形。之所以本法要对恶势力组织进行定义,主要目的在于实现“露头就打”“打早打小”,扼杀犯罪组织于萌芽状态。

  当然,为了确保打击范围的全覆盖,除了要对犯罪组织进行界定外,还要进一步扩大法律的规制范围以及明确犯罪手段。为此,本法与时俱进地将通过网络实施的有组织犯罪纳入规制范畴。

  此外,本法还对黑恶势力组织长期使用的“软暴力”犯罪手段进行了认定,明确为谋取非法利益或者形成非法影响,有组织地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对他人形成心理强制,足以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可以认定为有组织犯罪的犯罪手段。进一步扩充了法律的适用范围。

  (二)本法亮点

  1、从严惩治有组织犯罪

  对有组织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和骨干成员,应当严格掌握取保候审、不起诉、缓刑、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充分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罚金等刑罚。为预防再犯罪,本法对有黑恶势力犯罪前科的刑满释放人员附加了一定的义务,包括要求其定期进行财产及日常活动报告,也要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该类人员参与的企业经营活动加强监管。

  2、强调社会治理

  本法要求建立健全行业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长效机制,对相关行业领域内有组织犯罪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对有组织犯罪易发的行业领域加强监督管理。这预示着有关机关应当积极的履行自身的社会治理职能,率先发现问题,变被动履职为主动履职。实现“露头就打”、“打早打小”。

  3、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

  本法将查办国家工作人员涉有组织犯罪列为工作重点。首先,明确国家工作人员涉有组织犯罪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具体类型,并要求司法机关对该类行为从严处置、从重处罚。其次,对司法机关就处置国家工作人员涉有组织犯罪案件的协调配合做出了规定,要求各机关加强协作配合,建立线索办理沟通机制。

  4、注重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为避免未成年人成为黑恶势力侵害的对象,以及防范黑恶势力利用未成年人从事有组织犯罪,本法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有组织犯罪行为做出了从严处罚规定。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防范有组织犯罪侵害校园工作机制,加强反有组织犯罪宣传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有组织犯罪的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有组织犯罪,防范有组织犯罪的侵害。

  (三)《反有组织犯罪法》与你我的关系

  第一,打击有组织犯罪与你我息息相关。并非所有的有组织犯罪都是以暴力形式存在,信息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使得有组织犯罪的形式不断变化,黑恶势力可能使用欺行霸市的手段来垄断市场、抬高价格;黑恶势力也可能使用网络攻击的方式来扩张自己的影响力。打击有组织犯罪实质上就是在保护每一位公民的幸福生活。

  第二,掌握保护自己的方式。检举犯罪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利,但是,很多人可能会心存顾虑,担心在日后遭到打击报复。为充分保障检举人权益,本法特别设立保障条款,明确指出检举人可以要求司法机关提供的保障措施,保证公民的检举权能够得到充分的实施。

  第三,成为生活中的英雄。为鼓励公民参与有组织犯罪的治理,法律规定对举报有组织犯罪或者在反有组织犯罪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反有组织犯罪法》的出台,对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扫黑除恶没有旁观者,你我都是践行人。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报黑恶势力,打击黑恶势力,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生活。

编辑:马晓红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