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专题 > 金融行业专栏 >

金融春风沐水城——聊城市全面推进普惠金融纪实

来源:聊城新闻网  2024-04-19 10:40:03
A+A-
分享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自我国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要求以来,普惠金融已走过了十载奋进路。

  十年来,全市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我市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普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日趋丰富,综合融资成本不断下降,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十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聊城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聊城监管分局的引导和支持下,全市金融机构勠力同心、砥砺前行,推动普惠金融在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疫情防控、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共同富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典型案例和一系列良好经验。

       回望十年征途,普惠金融的发展可圈可点、硕果累累,如同和煦春风,滋润着聊城大地。

  扶小助微,“普”之已广

  众多农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代表着万家灯火,承载着国计民生。

  走进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徐马新村的光顺锦鲤专业合作社,七八个大小不一的水池中,一群又一群色彩斑斓的锦鲤在水中自由地游弋,不时有鱼儿翻腾跃出水面,留下圈圈涟漪。

  “我们合作社有12家农户,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今年行情明显好转,实现收入翻番应该没有问题。”光顺锦鲤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夏清军一边给锦鲤喂食一边介绍,“合作社能有今天,离不开农商银行的支持。去年合作社遇到资金难题时,是农商银行通过‘强村贷’为合作社发放的100万元贷款,解决了合作社的困难。”

  曾经,地处黄河故道的徐马新村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全村335人、91户人家,没有产业支撑,乡亲们只能在贫瘠的沙土地里“刨食”。如今,在农商银行普惠金融工作的支持下,徐马新村一方方碧绿的鱼塘孕育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一尾尾五彩斑斓的锦鲤“游”出了富民大产业。该村仅凭锦鲤产业一项,每年可为村民创收90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50多万元。

  普惠金融,滴灌弱势,不以微小而不为。十年间,全市金融机构自觉承担“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努力释放金融的普惠性,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从完善业务工作机制、加强场景金融建设、完善线上产品服务、加大乡村振兴投入等方面发力,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以高效、便捷的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等群体,让城乡居民切实享受到金融服务带来的诸多实惠和便利。

  科技赋能,“惠”之精准

  “300万元贷款,一天时间就到账了,让我们及时投入再生产。”近日,阳谷昌辉电缆有限公司负责人董洪民从银行申请了一笔纯信用贷款。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仅用一天时间就能完成,这都得益于农行创新推出的一款线上信贷产品“微捷贷”。

  不久前,阳谷昌辉电缆有限公司接到了一个大订单,但流动资金存在缺口,急需资金采购原材料以保障订单生产。农行阳谷县支行的工作人员获悉企业这一需求后,快速与企业对接,向该企业推荐了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的“微捷贷”,确定融资合作意向后仅用一天时间便为阳谷昌辉电缆有限公司成功发放贷款300万元,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难题。整笔业务流程耗时仅一天,切实让企业负责人感受到了金融服务的便捷、高效和实惠。

  据悉,“微捷贷”是农行以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金融资产、房贷等数据为依据,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可循环使用、纯信用方式的小微企业网络融资产品。产品通过工商部门、人行等多方抓取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多维度分析企业资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从而解决了过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有纯信用方式、办理简便快捷等优点。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数字化转型战略深入推进,数据赋能、加“数”前进的普惠金融业务,正在逐渐释放科技赋能的发展红利。我市金融机构积极践行金融普惠、服务小微,纷纷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全力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千方百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用专业与担当为百姓安居乐业服务。

  如今,越来越多无接触、移动式、无纸化的贷款产品,将数字化金融服务延伸到小微企业“掌间”,将高效便捷服务送到企业“心间”,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生动写照。

  十年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聊城,在全市金融系统和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普惠金融将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文/图 尹藤淑 于 杰)

      来源:聊城日报财金版

编辑:于杰
审核:谷朝南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