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读报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教育 >

启智润心 培根铸魂——聊城一中特色多样化发展走笔

来源: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3-10-18 19:19:16
A+A-
分享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你看这个机器人的八个爪子还能抓起东西来。”“这个朗读亭真不错,就像一个小型播音室。”“‘神舟飞船舱’能够让人体验飞入太空的感觉。”“聊城一中不但学生成绩好,特色多样化发展也走在全市前列,我们得好好学习啊。”10月12日,参加聊城市特色高中建设现场交流会的各学校校长们在聊城一中新校区参观非遗文化、科普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时感慨道。

  悠悠大运河,朗朗读书声。如今,聊城一中在新时代教育理念引领下始终保持“家国责任”底色,以“珍爱生命、科学发展”为理念,以“修身、立德、求真、创新”为宗旨,以“语言智慧、审美境界、文化格局、家国情怀”为目标,推动强科培优、课堂教改、优化布局,构建科学的特色多样化发展建设体系,踏上了“全优”“示范”“高质”发展的快车道。

  守教育初心 为成长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承担着提升国民素质、引领基础教育改革、输送高校生源等重任,既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石,是人才培养链条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聊城一中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多样化特色发展,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聊城一中党委书记夏广立告诉记者,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是社会发展、学生发展、高中属性和教育公平的综合需要,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向,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中教育美好需要的战略措施。

  学生不只为高考而来,教师不只为高考而教,学校不只为高考而办,高中不只为高考和升学存在,高中教育不是“升学预备教育”。这在聊城一中已经形成共识。

  改育人模式 为梦想添翼

  如何构建课程群?如何打通学段壁垒实现一体化纵向贯通?如何融合学科特点打通横向知识结构……聊城一中多次集中进行专题研讨,多样化特色发展创建方案也在一次次思想碰撞、推翻、重构过程中不断凝练和清晰:高中特色发展是育人模式的升级,是高中发展从分层走向分类的转型;学校特色发展的创建,必须跳出学校视角,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人的成长视角进行顶层设计。

  自确立学校特色多样化发展的理念、宗旨和目标后,聊城一中迅速通过“统筹规划、教育教学、条件保障、校园文化、教育成效”五个方面规划,从“优化课程群系、搭建资源平台、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能力提升”四个维度明确特色课程群的发展方向,着力从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五大方面,构建起科学的特色多样化发展建设体系。

  聊城一中坚持“厚植底色、淬炼特色”启智润心,坚持“五育并举、融合发展”培根铸魂,发挥特色学科的引领带动作用,注重特色学科教学方式、教研模式及成果推广应用,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范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为青春增色 为人生奠基

  “生态语文教学就像在广阔的大自然中种庄稼,有春种的期盼,有秋收的喜悦,有昼夜的辛劳,有泥土的芬芳。学生身在其中自由呼吸,吮吸着语文的营养和智慧,用生命拥抱语文,用语文滋润生命,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聊城一中首批省级语文学科基地负责人赵丙秀感慨地说。

  培育优势学科是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基础保证,建设学科基地是破解高中阶段发展模式单一的关键一招。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打好人生底色,聊城一中在保持语文学科“底色”基础上,发展语文学科“特色”,从“知、行、研、传”四个维度去认知、实践、研究、示范,开设了“经典广泛阅读课程”“修身课程”“传统文化课程”“非遗传承课程”等特色课程,让学子从功能式、工具式的“自然成长”转变为“自觉成长”,做到了“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发展,从分层办学向分类办学转变。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受教育的人就像种子,能够自己发育成长;要给他们充分适当的条件,让他们能成为有用之才。

  山东省首批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基地、聊城市首批市级数学学科基地、山东省首批省级特色高中……如今的聊城一中,正在打造百花齐放、常开不败、各美其美的盛景。多样性发展的路子也让广大学子在传承崇高理想的同时,激发出学习的内生动力,如小溪昼夜不息奔向大海,始终向着理想奔跑。

编辑:顾杨洋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